查看: 835|回復: 0

甘地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8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8-3-6 21:2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甘地 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
聖雄─甘地,用慈悲心及堅毅的生活信條,帶領人民邁向獨立。
聖雄︰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贈予他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

1869年 生於印度南部。
1888年 赴英就讀于倫敦大學,攻法律。(19歳)
1891年 考試及格,獲得律師資格,離倫敦回國。(24歳)
1893年 第一次應聘赴南非處理債務糾紛。(26歳)
1894年 甘地在納塔耳登記為第一個有色人種律師。(27歳)
1897—1899年 在南非當律師。注意研究印度僑民的生活。
1901年 開始推動南非印度僑民平等活動。(32歳)
1907年 第一次推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8歳)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甘地即為英國政府組織印度救護隊。
1915年 回印度,推動印度獨立活動。
1916年 開始主張經濟自主,廢除不平等的勞工制度。
1918年 要求增加工資,進行抗稅等活動。
1919年 全國發動非暴力抵抗運動。
1947年 印度聯邦宣告成立。(78歳)
1948年 甘地在赴禱告場途中被印度教徒槍殺身亡。(79歳)
1950年 印度宣佈成立印度共和國。

印度文化背景
傳統上,印度有階層制度,世代繼承家族的階級。

• 婆羅門(Brahmin):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 剎帝利(Kshatriya):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 吠舍(Vaishya):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 首陀羅(Sudra):工人。
• 賤民:奴工、處理屍體、垃圾者。

印度在英國統治的時期,由許多個土邦組成,各土邦自成一小型自治區。雖然自治區由印度人自行管理,但印度人在律法、人權、生活皆受種種不平等的待遇,殖民的悲慘,在在顯示在印度人身上。在印度受英國統治近50年後,甘地不忍手足生活在痛苦壓迫之下,起而帶領印度人邁向獨立的第一人,可說是印度的國父,靠甘地的悲心及其自我約束的意志力,印度人在努力了47年後終於宣告獨立,而甘地身後,留下來的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印度,還有他精神︰一種全然為他不忍他苦,他曾說︰若是任何一人為此受傷或犧牲生命都是不值得的,甘地的愛沒有種族之分,而他自己卻不畏犧牲性命、用堅毅的態度步步踏實的實踐他的志向。

甘地的家族

甘地家族為吠舍階級,從祖父開始擔任起波班達王國(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親_卡蘭姆也繼承波班達的首相一職,當時,英國為了統治印度,派遣一位官吏到波班達來視察,其中有一個英國人輕蔑的對國王說:「波班達的國王是個懦夫,腐敗無能。」在坐的大臣敢怒不敢言,甘地的父親看了非常憤慨,便挺身向英國官員抗議:「你們雖然是英國人,也應該要尊重印度的國王,你必須立刻向國王道歉。」英國官員非旦不認錯,反而指責甘地的父親對他不禮貌,要求道歉,甘地的父親斷然拒絕,結果甘地的父親被英國人綑綁在樹上。這件事傳開以後,全國震怒,百姓都聚集起來,要求英國人釋放甘地的父親,英國官吏看到民心奮慨,知道眾怒難犯,才把甘地的父親釋放。父親耿直,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影響甘地,另外英國人欺壓印度人的惡狀,也為甘地後種下為印度人爭取人權的種子。
甘地的母親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不論怎樣的情況都不曾未向神禱告就吃飯,每天都會去廟裡行禮膜拜,即使生病也不例外。在印度,雨季來臨,教徒都要禁食祈禱陽光重現。有一年的雨季連下了幾天,對村民造成嚴重的傷害,母親慈悲的向神祈禱:「神啊!在太陽出來之前,我絕不吃飯,祈求神讓太陽出來。」一連三天母親都未進食。甘地勸母親吃飯,母親說:「沒關係,這是神的旨意,我們不該違背自己對神的誓言,也不該有所抱怨。」母親的誠心感動神,第四天,太陽終於出來了。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若想為大眾謀求幸福就不應該太計較個人的利益,甘地於後來在跟英國人抗爭的過程中,也多次採用母親的辦法,以絕食抗議迫使英國政府讓步,為印度人爭取權力。
甘地的個性
甘地中學時,有次英國督學來學校視察英文教育,抽考五個英文單字,甘地很快的便把其中的四個寫出來,但是怎麼樣也拼不出「茶壺」這個字,這時候老師走到甘地的後面,頻頻用腳和眼神提醒甘地,要甘地偷看同學的答案。此時的甘地覺得這是不正當的行為,即使考滿分也沒有意義,因此便坦然的把試卷交上去,後來才知道全班同學都作弊,都得到一百分,只有他堅持原則,所以成績比較差。雖然如此,甘地仍然不屑去做這種不正當的行為,一心只想靠自己的努力獲取高分,上課時甘地專心聽講,回家後在尚未溫習或預習好功課之前絕不看其他的書。但甘地不輕賤教他偷抄的老師,仍然敬重老師,甘地:「我天生看不見長輩的過錯,我學會服從長輩的囑咐,絕不處處計較他們的所作所為」。
立志過程
學法律是父親的願望:希望甘地將來成為法律專家,替世人伸張正義。甘地不顧長老逐出階級的威脅,出發到英國讀取法律。24歲,大學畢業後,甘地回印度開律師所,因緣之下又到南非擔任律師所顧問,從抵達南非開始便遭受不平等待遇,有錢也不能買頭等或二等艙的火車票,不得與白人同坐在馬車內,找不到旅館投宿等等,便去拜訪姆哈碼徳,一位在南非擁有龐大勢力的人,希望藉由他的力量,讓更多印度人團結起來,並發表第一次的演說,幾次的演說之後,對南非印度人的生活又有更深的了解,不平等的待遇出現在稅收中、律法上、甚至在用路權上,有一回因為太晚走在總督官邸前的馬路上,被一位警察連踢帶打的趕到馬路中心。

一切的待遇,讓甘地對南非的印度人更加同情,心裡想,從事律師這種高級執業的我尚且不免受到欺侮,那麼沒有身份、地位、財產的工人、農人,他們遭受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該怎麼做才能改善這個不公平的情況呢?這個問題日夜縈回在心中。至此甘地開始為印度爭取獨立。

多次入獄、絕食

甘地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1942年4次入獄,在獄中也用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甘地絕食抗議的次數達14次多,有次甚至達20日之久,長期帶領印度人爭取獨立的甘地,深受人民的愛戴,人民願意因甘地的絕食,放棄武力、停止暴動,甚而英國政府也感佩甘地的精神。

完成志向的過程
甘地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在印度國內旅行,想盡辦法用和平的方式突破印度人眼前的苦境。他主張印度人應該經濟自主,有大片農地的印度人,是可以靠著農業解除困境,所以他提倡農民織布、鼓勵人民製鹽抗稅,就用一匹布跟一把鹽,讓印度人漸漸脫離貧窮。
1920甘地提倡紡織土布,不買英國布,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甘地鼓勵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用這樣的方式支持獨立運動。

甘地深覺印度人的貧窮是受英國商人剝削所致,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所穿的衣服,都是昂貴的英國製品,當然使印度人越來越窮,許多人窮的連換洗的衣服都沒有。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產地,可是本國卻沒有織布工業跟技術,印度商人把棉花廉價的賣給英國人,英國商人運回英國加工製線,織成布匹,然後運到印度來以很高的價錢出售。這樣下去英國人將永遠無法脫離貧窮,印度人應該靠自己的力量織布。甘地在自己所建立的農場中,教導農民如何用織布機織布,可是難題出現了,農民想要織布,可是卻沒有便宜的棉線,因為棉線也是英國人製造的,價錢非常昂貴。而自從英國製的棉線進入印度市場之後,再也沒有人會用舊式的紡車紡線。

一次當甘地到很遠的鄉下訪問的時候,發現古老的紡車,大多被棄置在倉庫的角落,大多數的農家都有紡車只是棄置不用,只要有紡線的棉花,農民願意繼續紡線。甘地便透過各種方法,為了讓印度農民不須依賴別人的力量,完全獨立的完成織布工業,自掏腰包請人教導農民如何從播種、採收、製成原料棉、紡紗及枝布的種種技術,讓印度人早日脫離貧窮。而甘地自己也相當喜歡坐在紡車前紡線,並放棄穿其他任何衣服,只穿手工紡織製作的纏腰和披巾。正因爲這個原因,甘地後來慣常的裝束是上身赤裸,下身用一片土布裹住,必要時才搭上一條土布披巾。(國大黨的黨旗中就有紡車圖案。)

1930甘地建議爭取削減鹽稅。在印度,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對鹽的需求就和水一樣,非常迫切而需要。當時,食鹽都是政府公營的事業,即使一把鹽,也要扣很高的稅金,私人製鹽出售當然是法所不容。不過,甘地仔細查過法律條文,發現並沒有規定不準人民製造自己所需的食鹽,因此,甘地極力的勸大家盡可能用海水來製鹽,不必以昂貴的價錢向政府購買。甘地親自到海邊淘鹽,成千上萬的人隨行,各省紛紛響應。甘地從德里到Ahmedabad遊行達400 公里,被稱之為德里遊行或稱「鹽隊」。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
真誠的愛
甘地說︰「在達到真愛與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的與苦難、挫折搏鬥,如果沒有超然的耐心和毅力,就絕難克服這些障礙,要屏棄心中的惡念,向真愛、真理邁進,人生才有價值,生命才有意義。要在天地間做一個完人並不容易,在未來人生道路上,必須越過峻險的高山,橫渡深廣的海洋,這崎嶇緜長的道路,仍有待我們一步一步踏實的走完它。請大家與我一同向真理之神祈禱:『請在我們的言行中,給予真誠的愛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