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6|回復: 0

真正的「美」不在美術館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32

升級   55.75%

發表於 2007-7-17 16:0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真正的「美」不在美術館 愛美的人到處都是,但真正懂得美的人,卻沒有很多,現在很多人都在談生活美學,穿著名牌衣服、住在千萬豪宅、吃著高級餐廳就認為懂得生活美學,其實生活美學不需要用錢去購買,那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也不需要到美術館尋找,藝術與美其實是兩回事,在現代藝術的搗亂後,美的事物未必就是藝術,而藝術也未必會美(註一)


(五千多年前的埃及繪畫,人物、文字、物件的安排,都有嚴格的規定,他們從秩序中尋找美感)
美的生活需用「心」去感受
幾十年來極力推廣生活美學的蔣勳老師,在《天地有大美》中也提到,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可以做到「美」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比較美呢?其實就是放慢腳步,用「心」去體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用心,我們就會開始想要捨棄髒亂的環境、粗糙的飲食、盲目追求名牌,簡單來說,講求生活美的人,比較能夠發現生活中細微的改變,並且為自己營造有品質的生活。

(蔣勳老師一直在推動大眾的美學教育,讓美接近每個人的生活)
秩序是美的基礎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如何過「美」的生活,但台灣社會整體的美感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寫過「藝術教育救國論的漢寶德先生,就曾提到西方文化有著台灣缺乏的美感,依漢先生的觀察,西方文明的美感並不只是來自於文藝復興後的文化遺產,主要是來自於學校的圖畫教育--也就是美育教育,台灣在學校卻只重視升學率,美育教育只做表面功夫,漢先生認為在學校重視美育教育,台灣才能在經濟發展外,相對提昇文化的美感內涵,只可惜漢先生沒有做到教育部部長,他的文章也只能影響有共鳴的個人。




(漢寶德先生雖為建築專業,但一直努力提昇國人的美學教育)
只要走過歐美國家,大家都能認同他們有著美麗的城鎮,從他們的街道、建築、人民素養,我們的視覺感到很舒服,為何他們的城鎮總是看起來很美?在《漢寶德談美》這本書中,漢先生提到「秩序」其實就是美的基礎。從五千多年前的埃及文化開始,人類從大自然的觀察中,發現自然萬物有著生長的秩序,秩序就成為人類早期藝術的元素,猶如埃及人的美學呈現絕對的秩序,在伊斯蘭藝術,秩序也表現在他們的幾何圖形上,再回想一下歐洲的街景,人車分離的街道,高度類同的建築,沒有突出的看板或違建,他們的城鎮讓我們感到美,也是因為少了很多凌亂的元素。

(耶路撒冷聖石廟的外牆,伊斯蘭藝術有秩序的重覆排列幾何圖形)
不知從何開始,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會蓋好幾座博物館或美術館,從這些藝文場地的增加,感覺台灣的美學教育在改變,但真的是如此嗎?有些人開著百萬名車卻隨地停車防礙交通,有些人穿著名牌服飾卻隨地丟垃圾,有些人自稱上流社會家裡掛著各種名畫,卻會粗糙對待家裡的傭人,有些人可以花百萬裝潢房子,卻可以讓自家頂樓亂七八糟,走在台北的路上,大樓外凌亂的鐵窗、一個比一個大的看板,抬頭看天也只能看到蜘蛛網似的電線。當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無法平衡時,就會出現上述的狀況,其實只要看現在的大陸,問題就很清楚了。

(歐洲沒有鐵窗、沒有看板的街道,給人舒服、乾淨的視覺美感)
「亂中有序」是我們最常拿來形容台灣的用詞,但亂中有序並不是真的有秩序,這只是人民應對亂的一種方法,拿一張首爾的照片與台北的照片,如果沒有告訴你那是哪裡,很多人都會認為首爾是先進國家,而台灣是開發中國家,這樣的印象來自於在城市中表現出來的秩序感,一個有規劃且能夠表現秩序的城市,代表人民的生活水準已脫離生理需求。

(越南凌亂的街道,開發中國家的人民追求生活溫飽,美的教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
「美」不應該只留在專業教育或美術館,如果無法把「美」帶進生活,台灣永遠都無法擺脫開發中國家的印象,去觀察所謂落後國家的環境,只能用「亂」字來形容,如果台灣想要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除了努力併經濟、走進聯合國大門、以及王建民的優異表現外,人民整體的美學素養更需要提昇,當我們認同一個國家為先進國家時,其實是看它在社會中表現的秩序與文化,我真的期待,有一天可以見到沒有任何鐵窗的台灣街道。
註一:現代藝術的內涵不只是美而已,藝術家也希望透過藝術品傳達一種觀念,所以藝術品並不一定要美,去參觀當代美術館,你就會發現很多藝術不會讓你覺得很美。

[ 本帖最後由 dowell 於 2007-7-17 16:01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