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29|回復: 0

學習 從生活開始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8

升級   2.15%

發表於 2006-4-23 20:4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老師,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典範;學校,是啟動品格教育的核心;


他們如何將大道理,點滴入生活?他們如何將小生命,教養出大氣魄?  
文�何琦瑜  天下雜誌2004年教育特刊  

十年前,現任啟聰學校校長的陳秀蓉剛到北縣麗山國中接校長,一開學就修了三百片玻璃。在一個升學壓力大的明星國中裡,成績不好的孩子無處發洩,他們打破玻璃、踢壞所有男生廁所的門,拔掉所有看得到的按鈕……。


陳秀蓉為他們開「潛能開發班」,放學後補救他們的英文數學,結果只有兩個人來上課。被陳秀蓉指定來上課的學科老師氣得說:「這些人渣,你幹嘛要理他們呢?」


陳秀蓉不放棄,她問這些學生想要學什麼,學生也茫然。後來她和義務幫忙的美術老師合作,教孩子素描。美術老師的第一堂課,是幫每個上課的孩子畫像,一邊畫,一邊像算命師一樣「預言」,「某某某,你的眉毛很濃,很有個性,但是脾氣有點大,要小心控制情緒,不然很容易受傷喔。」一旁的學生忙著插話,「對對對,他就是這樣……。」


後來呢?這群孩子愛上了「算命美術課」。他們雖然還是「勉強」畢業,但是校園的破玻璃減少了,他們找回了一些自信,找到生命的出口。


「如果我們不關心孩子的生命,那所有的教學和規範,功效是不大的,」當了十幾年校長的陳秀蓉,說起話來仍然柔聲細語。


每個老師都該有一段自己的「麻辣鮮師」? v。看著年輕的生命從困惑到解惑,從混沌到清明,他們以生命帶生命,賺得的是高貴無形的財富。


「老師的影響無窮無盡,她永遠不知道這影響力遠至何處,」美國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如是說。


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而學校和老師,更是連結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當家庭結構面臨崩解,家庭中傳遞核心價值的功能逐漸喪失,學校的角色更形吃重。


「現在台灣唯一沒有破壞的組織就是學校,」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台大心理系教授吳英璋感嘆,資本主義、全球化激化競爭的強度,社會日益功利化的壓力下,台灣的家庭功\能破壞殆盡。家庭在價值傳遞、撫育、教養的功能愈來愈弱,很多人把家庭當成旅館,家庭似乎只剩下「經濟功\能」。


當學校與社會直指家庭的問題時,中山女高校長丁亞雯卻有更負責任的看法,「今天社會上的人統統都是透過教育系統教出來的,就算家長要負責任,這些家長也是我們教出來的,所以學校本身也要反思、檢討。」


在此次《天下雜誌》的大調查中發現,家長和學校老師,普遍認為學校的品格教育比十年前差很多。其中最大的變遷,是老師的角色逐漸式微。做為品格? P價值引領者的老師們,出現了信心危機。


升學主義,智育第一,還是校園裡揮之不去的陰霾。


基隆深美國小教學組長葉淑卿,本身是兩個國中孩子的母親。她最不能釋懷的是,國中新生家長會第一天,學校只是一再重複:我們一定會給家長漂亮的成績。而所謂的生活教育,竟然還停留在「你不乖,我就請你轉學」。


「國小這幾年變化好大,小班教學、九年一貫、開放教育,好多新的觀念和做法進入。但是國中教育,似乎還是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的封閉思考,」葉淑卿說。


九年一貫強調培育的十大能力中,偏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沒有強調教育的核心—鮮明的品格與價值觀的培養。


「這十幾年來,的確沒有特別強調品格教育,」教育部長黃榮村表示,這並不是說學校的品格教育就此歸零,而是當外在的環境更惡劣時、拉力更強時,學校應該要有更主動的對應。


吳英璋認為,新一代的課程概念,除了強調能力之外,應該再往上延伸,談論更高層次的「品格概念」。


譬如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體驗到尊重;從觀察豆子發芽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概念。


老師的信心危機

樂學連的發起人李幸長? A自己也曾是小學老師。他認為其實不論什麼課程,只要老師「回歸教學目標」,都會回到品格的議題。例如學史懷哲的課文,目的不是要知道他的出生日期和地點,而是要從閱讀史懷哲的傳記中,學到慈悲、利他和勇敢。只是目前的教育體系,還是把「手段當目標」。


品格的學習的最好途徑,是「從結果觀摩」。老師本身要有自信與價值,才能活出「最好的樣本」。


但是近幾年來,老師也面臨愈來愈嚴重的「信心危機」。


科技的進步,徹底衝擊老師的知識權位。


當了三十三年校長的建中校長吳武雄,觀察老師角色的轉變,最為深刻,「過去知識的獲得從老師,現在從網路;教師從一個全知者,變成教育的協助者。今天的老師不一定要全知,因為學生學習的空間,資訊的來源都很多元。但老師最重要的是典範的學習,引領學生的生活教育的學習,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老師要當一個學生的典範,在生活、品德、價值教育之中,扮演人師。」


老師卻在權力大解放的過程中,找不到中心價值。「現在校長罵老師,社會罵老師,已經罵到老師在社會沒有尊嚴了,」德簡書院創辦人王鎮華觀察。


教育部長黃榮村描述他在一次座談會? 丑A家長罵老師,老師也罵家長,雙方互放狠話。後來他忍不住開口,「還好你們的學生和小孩不在現場,不然你們真是做了很不好的示範,這樣回去怎麼教小孩呢?」


李幸長指出,教改之後,所有非專業的人都能任意干涉老師的教育專業,而且誰的意見大聲,誰就獲勝。專業尊嚴蕩然無存。


「今天學校很多人的態度是,誰管,誰就是壞人,大家都不想做惡人,」丁亞雯說。例如每個學校校規由教官執行,但是自從有人喊出「教官退出學校」之後,有些學校的「長官」給教官的指導就是「你們不要引起學生對你們的反對」。所以教官也變得綁手綁腳。連導師為了要跟學生維持良好的關係,也有所顧忌。


另一方面,教育政策也是「一日數變,一綱多本」,沒有統一的核心價值理念。頻繁推出的各種「口號政策」,讓學校和老師們疲於奔命,卻只能流於形式。


例如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的同時,台北市教育局又推了「心教育」、「生活哲學教育」;新任部長上任,還曾喊出「修身教育」。


「教育當局推個東西,就下個公文來,我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就自己揣摩,甚至開玩笑說,交通安全可能也是生命教育,」一名明星國中的資深輔導室老師? 磭銵C他們根本搞不清楚「心教育」、「生命教育」、「修身教育」,乃至九年一貫中要跨領域涵蓋的「兩性教育」、「人權教育」,到底有什麼不同?


品格教育在學校,看似舉步維艱,但是有責任感的老師和校長,還是能開闢一方沃土。


寄居在景文高中的自主實驗班,非常強調透過自主學習,提早給孩子一個發掘生命價值的環境。班主任李雅卿,很在乎自主實驗班的老師,自己要有生命價值。


「你認同社會某種價值,願意把他活出來,而且你也不怕告訴人家,你也願意和學生分享,讓孩子看到我們這樣活著,活得很快樂,」李雅卿強調,學校要和整個消費文化、不好的功利價值抗衡,最好的辦法是,老師本身就有慈悲、利他、共生的生命觀。「因為孩子也是拿生命和你對應,」李雅卿說。


丁亞雯也強調,在管教的威權解體之際,老師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豐富的生命經驗」,去感動、影響孩子。學校也要開始學習,把各種「圍牆外」的力量,化為「圍牆內」的助力,而不是對立。


例如,不是所有家長都是令人頭痛、自私的干擾者。台北市信義計劃區的認輔媽媽,和學校輔導室合作,把最令人頭痛的青少年變成「自己的孩子」;明道國? 仃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