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1|回復: 2 |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複製鏈接] |
|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 | 2012-12-03 | ‧2012 |
| |
| |
幾歲開始算是中年呢?
西方學者哈維赫斯特(R. J. Havighurst)認為,四十到五十五歲是中年期。不過,從一些成人發展理論來看,人到了三十五歲時,潛意識裡已開始醞釀面對中年了,這個時期可視為「前中年」。但是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很快,生活壓力也很大,有些人未老先衰,可能才二十多歲就覺得自己老了,產生提早衰老的現象。
撇開年紀不談,人到中年,身心狀況會有很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外表開始發生「變老」的徵狀,身體機能也開始逐漸衰退,外在的改變也造成內在的質變,如果不是朝向我們所預期的情況發展,可能會有一種「我的世界在崩解」之慨。
人到中年的兩大徵兆
每個人對中年的感受不同,但有兩個明顯的生理徵兆,告訴我們不得不面對中年的事實,就是老花眼與白頭髮。
以我個人而言,三十八歲去眼科驗光時,醫師跟我說:「妳有老花眼了!」我聽完不發一語,但在回家的路上,竟然開始掉眼淚,覺得自己才三十八歲,居然就有老花眼,因為那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老」;白頭髮是另一個明顯的徵兆,人們面對白頭髮時,與面對老花眼如出一轍。我們看待自己的白頭髮時,心裡是七上八下的,有種隱約的哀傷,好像宣告自己真的「青春不再」了。
除了這兩個明顯的徵兆,多數步入中年的人,也會感覺體力大不如前,以前熬夜兩、三天都無所謂,現在只要晚點睡,第二天的精神就會不好。從這一些可以感覺得到、看得到的現象來判斷自己的狀態時,終究不得不面對現實:「真的已經中年了!」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面對人生階段的轉折,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最清楚,是不是覺得他們很令人頭疼?因為青少年很難被了解,而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更不會讓父母知道。
很多研究指出,青少年有「認同危機」,因為生理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然後影響心理,接著他的社會角色也開始增加……。其實,看看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步入中年,人們面對「年華老去」的事實,蘊涵了很細膩又複雜的感覺,有時是難以言喻的,不容易說清楚,這種情況與青春期有點類似。所以,我給中年下了一個定義:「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我們有時會稱青春期是「風暴期」,他們正在「轉大人」,即將邁向人生的黃金期,人生的曲線是攀向高峰;而中年期則是在「轉老人」,將要走向人生的晚年,人生曲線是走下坡的。
整體而言,我們的生命歷程有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也就是照著整體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為什麼?因為你、我、他,大家都一樣,到了適婚年齡,該結婚都結婚了;到了生育年齡,該生養孩子都生養孩子了,這些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在社會的世俗規範裡,隱隱約約有一個「該這麼做」的規定。如果到了適婚年齡,你沒有結婚,除了必須承受來自家人的壓力,還有來自社會規範的壓力。然而,中年的壓力卻是不再有那麼明顯的規範告訴你該怎麼做。
被社會規範型塑的人生
我們看待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從小孩慢慢長成大人的過程中,是有一段混亂期的。自從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把這些理論提出後,整個社會開始用一個比較「能理解」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無論青春期的身心狀況怎麼天翻地覆,出現種種叛逆行為,可是,他們仍會慢慢被社會規範型塑,進而慢慢被導回到規範裡。
自古以來,社會規範讓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社會規範給人一種安全感。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指出了一個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是,什麼是「三十而立」呢?結婚就是其中一個「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是一個「立」,在早期的傳統社會,如果能夠生個兒子那更是「立」,這些都讓人能立足於社會。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些人情緒起伏不定或行為乖張時,即使當事人已經四十歲了,我們會笑他還處於青春期,怎麼到了中年還在叛逆?
因為人生階段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退,即便人們出現老花眼、頭髮也開始白了、體力開始衰退了,可是整個社會對「中年」這個角色的期待,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我們從小就習慣這個「一直往前走」的期待。唯一例外的是,就是在青少年的階段,被允許有一點叛逆,可是在其他人生階段,我們會發現人生都活在社會規範下。只是,一直往前走往何處,卻有點晦暗。
你也是追紅蘿蔔的驢
社會規範就好像一個框架,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框架裡,往相同的方向前進。於是,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結婚,在所謂的適婚年齡走入婚姻;但隨著社會變遷發展,適婚年齡也許會往後延,如果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結婚,因為生理年齡已經進入中年,其實還是要承受生育的壓力。不過,現在選擇不婚的人也不少,這又得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
人生在結婚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生養小孩,通常第一胎是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之間,這是所謂的正常,當我們處於正常時,會發現少掉很多社會壓力,因為我們不會和別人「不一樣」,偏離社會規範的框架;接著繼續在人生方向上開始衝刺,朝生涯規畫發展,例如養孩子、養房子、養車子……,等達到這些規畫目標時,就準備進入中年了,這是一個常態。
雖然這樣的常態很安全,但當我們逐漸進入中年,有時不免會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嗎?」或「煩惱真的因此而變少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落差?
其實,社會規範給我們的框架,如影隨形地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作用,當自己和大家一樣時,會產生安全感;在與大家一樣的基礎上去努力,我的成就感、歸屬感,以及人生的價值會因此被肯定。
這情形有點像驢子追著一根吊著的紅蘿蔔,拚命往前跑的寓言故事,社會規範的框架就是那根紅蘿蔔,於是我們就追著那根紅蘿蔔跑,也因此很難有多餘的精力來想:「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們的生活在工作陞遷、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奶瓶、尿片等生活瑣事中翻騰,使盡所有力氣想辦法去爭取到我們要的位置。
我們會發現,人生前半段花在「追紅蘿蔔」上的努力,真是無以數計,尤其是二十世紀以後,最讓人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人們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競爭帶給人們的就是「比較」,譬如說開高中同學會,來參加同學會的人會提到某某人沒來,是因為如何如何……,這意味著在生命歷程中,因為競爭的架構一直都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標準,也時時刻刻都在,於是人就用這樣的標準來判定自己的前半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
|
|
|
|
|
|
|
|
|
發表於 2012-12-10 19:33:55
|
顯示全部樓層
|
|
|
|
|
|
|
發表於 2012-12-10 19:40:20
|
顯示全部樓層
已養豬業者的第二春即將來臨,只是能否撐過這一波寒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