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0|回復: 3

台灣每年購買進口玉米達四百多億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8

升級   2.15%

發表於 2012-12-3 09:1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台灣每年購買進口玉米達四百多億,如何將商機留給台灣農民?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2 年 12 月 03 日

本文摘要:民間努力開創新出路,卻得不到政府的關注,甚至在民間多次抗議下,農委會才將長久以來稱呼的「飼料玉米」改成「硬質玉米」,避免民眾誤會自己吃下肚的是動物的食物。義竹鄉農會推廣股股長顏福在認為,政府在推廣休耕地活化時也要顧及產業需求,提升玉米的價值,補貼加工用設備,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種植。



玉米不只可以給動物吃,也可以當成零食給人們吃?農委會推動休耕地活化,其中硬質玉米被視為主力作物,然而這些玉米多半被拿去當成動物飼料,因此一般通稱「飼料玉米」。但有加工業者表示,這類的玉米其實可以做成食品給人吃,光做飼料太可惜,農委會應整合業者,鼓勵發展這類附加價值高的食品加工,農民收益才會提升。
每年硬質玉米進口4百萬公噸,自產率不及1%
農委會將休耕補助由二期改為一期,雖然引發正反兩方不同意見,但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一再宣誓推動政策的決心,其中又以年進口量四百多萬公噸的硬質玉米為活化休耕地的主力作物。
台灣去年進口的雜糧約八百萬公噸,硬質玉米就佔了一半,一年付四百多億購買國外玉米,這些玉米多半被當成養豬飼料,但隨著全球需求量的升高以及越來越極端的氣候變遷,進口玉米也從5、6年前一公斤7元飆升到今年超過10元,農委會不斷祭出補助措施,除了延續免徵5%的進口玉米營業稅,也瞄準國內休耕地,補助每公頃契作奬勵金4萬5千元,由省農會以一公斤9元的價格保證收購,如果售出價格高於9元,還會回饋90%給農民,為了配合休耕地活化政策,明年預計補助更多機械設備以及輔導代耕隊,希望硬質玉米面積能更擴大。
台中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鄭梨櫻專長研究硬質玉米,她認為活化休耕地是正確的方向,而硬質玉米已經有完整的收購平台,機械化的程度也僅次於水稻,「是目前推廣休耕地活化最適合的作物。」
台灣硬質玉米的種植範圍以中南部為主,又以嘉義縣義竹鄉推廣得最成功,種植面積達到兩千公頃,佔全台三分之一。義竹鄉黃姓農民今年已經71歲,他說種硬質玉米每期每公頃扣掉成本大概可以獲利2~3萬元,加上4.5萬的補助,收益比休耕補助還要高很多。「而且種玉米比較輕鬆,只有剛播種時要注意有沒有蟲或雜草,不用像種稻一樣要常常巡田。」
目前硬質玉米的銷售多由省農會公開向飼料業者招標,台灣自產的硬質玉米新鮮且不是基因改造,頗受飼料業者歡迎。但儘管農委會努力推廣,去年硬質玉米的產量仍舊只有3萬5千公噸,不到進口的1%,對於飼料的自給只是杯水車薪,有些加工廠就認為,與其發展飼料,不如將玉米做成附加價值更高的加工品,替代國外進口的玉米粉會比替代飼料來得實際。
硬質玉米也可以做給人食用的加工品。

光做飼料太可惜,應發展加工品,附加價值更高
台灣不只進口給動物吃的玉米,每年還向國外購買3千4百噸的玉米粉做各式各樣的加工,大家熟悉的乖乖、早餐常見的玉米片都是玉米粉製成的,不過國內自產的硬質玉米除了作為飼料用,透過其他處理方式,就能成為人們吃的加工品。
其實這個想法已經有人落實了,去年開始,伍珍穀粉有限公司開始和義竹鄉農會合作,初期收購一千四百公噸硬質玉米,加工成小顆粒或玉米粉,再賣給下游的食品業者,為了這個合作案,在玉米加工已有30年經驗的伍珍穀粉特別斥資千萬,重新買進機器設備,引進可以存放五千公噸的冷藏倉儲,確保玉米在15℃的低溫下不會變質。
伍珍穀物的負責人吳中城表示,會全心投入是因為非常認同義竹鄉農會的理念,「將玉米升級對農會、農民、政府都好,省下一筆外匯,又可提升農民收益。」
飼料用和加工用玉米都是來自同一個家族—美國品種明豐3號,從栽培到採收都沒有差異,採收後的處理才是「分家」的關鍵。吳中誠表示,一般飼料用的玉米都是烘乾後直接磨碎,再加一點其他動物需要的營養成分進去,但加工用的玉米要先精選,接著才能磨粉、篩選、乾燥,過程十分複雜,而且水份、夾雜物比重等都要符合CNS國家標準,衛生規範也不同,進口玉米粉價格約在一公斤18元上下,台灣自產的成本略高一點,但品質新鮮,還是很具競爭力。
「台灣不該只想到低價的飼料,高附加價值的東西才是我們應該發展的。」發展穀物加工已經超過20年的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日鑫也認同這個想法,他說鈺統每年要進口7、8000公噸的玉米做加工食品,從巴西進口的玉米一公斤價格都超過20元,法國更接近30元,然而一旦做成食品外銷,一公斤可以賣到2美元,附加價值非常高,
雖然謝日鑫坦言目前還未跟國內農民合作,不確定台灣種植的玉米品種能否取代進口,但他允諾,如果台灣可以自產加工用玉米,一定會考慮採用,「可以減少碳足跡,又可掌握原料,不會受到船期影響,也比較新鮮,台灣一定有這個市場。」
產業界:政府應該打開耳朵,聆聽業者聲音
民間努力開創新出路,卻得不到政府的關注,甚至在民間多次抗議下,農委會才將長久以來稱呼的「飼料玉米」改成「硬質玉米」,避免民眾誤會自己吃下肚的是動物的食物。義竹鄉農會推廣股股長顏福在認為,政府在推廣休耕地活化時也要顧及產業需求,提升玉米的價值,補貼加工用設備,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種植。
謝日鑫則認為歸根究底是政府部門太少聆聽產業界的聲音,「政府應該找各地農會、進口商和加工業者坐下來談,最好是辦個會議,認真聽聽產業界的聲音。」就連台灣研究玉米的專家、台南農改場主任游添榮都認為,國產玉米的銷售體系沒有整合,缺乏專門技正統整。
鄭梨櫻也坦言農業部門除了米食之外,缺乏食品加工的專家,未來如要發展玉米加工可能要多納入業者的意見。她對於發展加工玉米樂觀其成,不過也強調,重點還是要看加工用的玉米成分差在哪裡,如要發展也要評估能否適地適種。
玉米若是做成加工品_價值可能會比飼料還要高上許多







總帖子數排名︰17

升級   7.85%

發表於 2012-12-3 10:37: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s6621331 於 2012-12-3 11:58 編輯

把一個好好的台糖收起來

讓良田荒廢,設備當廢鐵賣,現在又覺得可惜

糖的自給率也不到1%

是不是又要來種甘蔗

想到那就做到那,毫無規劃
總帖子數排名︰5

升級   0%

發表於 2012-12-3 11:52: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蘇少儀 於 2012-12-2 22:05 編輯

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目的在於
各個國家地區適地適產業地發展最具經濟效益的產業,以期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地,物盡其用,最後再藉由海空運貨暢其流
臺灣種玉米的效益無法低於進口玉米,就應發展其他的作物(屏東大豆是一個好的例子)
產業的發展,如果無法超越進口產品,就需專注於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全球競爭力策略專家麥可波特的顧問公司雖然破產
但是他的學說仍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產業參與者
找到自己的定位,專注精耕自己在行的利基

算起來,臺灣的可耕地面積相對的小
人(腦)力資源才是最大的資產.可惜很多大老闆注重員工的體力而非腦力
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用體力的產業結構和用腦力的產業結構不同,教育.............資源的投注方向亦異
國家資源的整合及投注應該找對方向
似乎太多資源放在修橋造路,尤其是高山地區(水土流失)

老美很有意思
很多的創新(即便人事管理)都是源自軍中
打打仗,累積的創新
放一些到民間使用(網路.......,就連太空科技都包含食品科技)就有創造不完的商機

升級   4.53%

發表於 2012-12-3 18:38:50 | 顯示全部樓層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到國外屯田,租地種植糧食,運回本國.台灣卻每年花400億鼓勵休耕,又花400億買玉米,農委會政策該修正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