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9|回復: 0

與大腸共舞2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39

升級   25%

發表於 2011-3-14 23:3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的營養是來自血管,我的腸壁周圍都有很豐富的血管。如果血管不暢通,我的外表就會受到傷害,就會出血。這就是所謂「缺血性結腸炎」〈Ischemic colitis〉。粘膜表面是很嬌嫩、脆弱,最容易因缺氧,缺血出血。
二十多年來,臺灣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改變,西化的速食連鎖進駐,人們都愛吃油炸的食物。而且平時都很忙碌,就少運動,可能也沒有多喝水的習慣,所以這幾年來,聽到我們大腸罹患癌症的例子是越來越多。大腸癌的死亡率增加十倍,發生率增加到十多倍。二○○五年的數字顯示,大腸癌的發生率達到九千六百例,這已是接續在第一名肝癌之後,排名第二了,與九千九百例的肝癌相差不多了。
而就在 2007 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已經突破一萬例。肝癌是第一個突破一萬例的癌症,大腸癌是第二個,而且案例還在持續增加中,這是非常恐怖的。「我不希望健康的我長癌細胞,因為長了癌細胞我就痛苦了,我被害、要被開刀,我要變短了,這些都是我不樂見的。」

切勿亂服藥
我有的時候也會發炎,有種種原因可能引起發炎,特別是主人喜歡吃抗生素時,抗生素可能會讓我「拉肚子」,引起我「結腸發炎」,甚至害我的表皮爛掉、鼓脹起來,形成偽膜,這是很嚴重的。所以我也呼籲人類,非必要時不要隨便吃抗生素。
長期吃抗生素,就要小心有特別的細菌會跑出來,這些細菌就是偽膜性結腸炎發生的重要原因。已知大約百分之二至三的人身上有這些細菌,現在越來越多,尤其在長期療養院的住客可能多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醫院住院的病人也多到百分之三十,這是所謂的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這也是未來院內感染管制非常重要的課題。
「吃了壞東西,我受不了,就要很快排出去。」所以,主人腹瀉是因為食物中有毒素,需要儘快把毒素排掉;所以不必立刻吃「止瀉藥」來解決問題。例如偽膜性結腸炎,就是標準的梭菌引起的發炎,你給我吃抗痙攣、抗蠕動的藥,結果呢?就發生一個問題,這些壞東西跟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反而不好,所以有這種屬於刺激性的毒素、細菌存在時,最好是不要給我吃止瀉藥,毒素反而排不出去。
還有,或許主人會覺得奇怪,如果我發現裡邊有血,我也會想辦法很快地排出。雖然血本身是很寶貴的東西,可是我很愛護我的環境,我很環保,我不要這裡血流成河,我不要,也不喜歡。
胰臟發炎腸不動
還有一項我大腸最害怕的刺激──來自胰臟。
胰臟發炎的時候,會分泌胰臟酵素,胰臟酵素會消化我、我會被溶解掉,我會被吃掉;如果我亂動,這酵素就會亂跑亂竄,影響就會很大,所以我懂得犧牲小我不影響大局,我要發揮防火牆的功能,把它隔開。
可是如果遇到「腹膜炎」這樣的大災難,我也沒辦法,我也分不清楚那裡是真正的病變,這時候我只能消極地罷工處理,整個腸子不蠕動,這是所謂的「麻痺性阻塞」,唯有這樣能保護大腸也保護整體。我不是不愛動,我絕對是盡責的。平時,我是很規律地在動,一分鐘動二次、三次。我一動就是整條按照次序地動,但是遇到外面情況不好的時候,我就不敢動。
  

少用牙籤免危機
很多人習慣用牙籤,但是小腸和大腸我們兩兄弟都很害怕牙籤。牙籤一不小心咬斷了,喀擦,結果牙籤掉到食道,沒問題;掉到胃,沒問題;掉到小腸呢?「那我的小兄弟會被這些尖尖的牙籤傷害,甚至被牙籤刺破。」
所以我們最不歡迎主人用牙籤。
還有一些很硬的藥物也可能傷害到我。
特別是止痛消炎藥〈NSAID〉,品質差的消炎藥「崩解率」很差,意思是說不容易溶解也不容易吸收,從食道滾啊滾到大腸來,在滾的過程,藥的外表有一部分已經破掉,帶著很強的腐蝕性,NSAID 的成分都是鹽酸,我的內皮被灼傷、潰爛。NSAID 引起的腸壁的問題,是最近十年非常嚴重的事實,會引起出血,醫生用內視鏡檢查可以看的到藥就留在那位置上。
大腸歡迎益生菌〈probiotics〉,但是益生菌一吃就是幾億個、幾十億個,甚至一百億個,數量太大,裡面是不是有藏著一些「壞菌」?很令我憂心:「一次吃進這麼多的菌,如果藏著『壞人』,那就很麻煩,會不會傷害到我?」
所以,我還是希望:
有正常的飲食,有適量的纖維,有正常的活動,有足夠的水分,而且不吃油,不吃肉,四個有,兩個不,是保護我最好的方法。
  
醫師的大腸經
各位讀者,聽完大腸的吶喊之後,回復到我腸胃科醫師的身分。
我要呼籲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的食物,少吃肉類,要多運動、多喝水、多吃素,絕對可以「腸」保健康。請每天至少有一餐,每一週至少有一整天吃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