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1|回復: 0

[轉貼]加拿大等看病等到死?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10-11-5 09:44: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幾天瞄到一個雖然早就知道,但還是很嚇人的數據:在加拿大的健保制度底下,如果你被轉介給專科醫師,有一半以上的機率,要等超過一個月。等超過三個月的機率,接近15%。如果安排做核磁共振(MRI),可能又要數個月。等專科醫師確定診斷,往往一年過去了。當然,有些人在等待的過程中過世。

那可以自費嗎?不一定。牽涉到醫療的事務,在加拿大是由「省」級來規劃、執行。每個省開放的自費項目不一。一般的健康照顧通常不開放。裝假牙、整型美容自然以自費為主,有些省會開放自費照MRI。所以,有些加拿大有錢人,會到美國看診、動手術。

漫長的等待時間(waiting time),自然是加拿大政府的重大問題,例如二十一世紀初,就有個花費四十五億加幣的六年改善計畫。各省的預算,有一半以上用在醫療照護。但看診等待時間的縮減,還是有限。(而加拿大另一個問題是國土相當遼闊,病人得長途跋涉轉診專科醫師)

台灣健保最「傲人」的就是高度的可近性,不管什麼重大疾病,通常一星期內都可以找到專科醫師看診,再一星期做完所有檢查,而台灣人花在健保的錢佔GDP比率,比所有先進國家都還低。如此看來,加拿大人豈不是阿呆,應該來台灣取經?

但加拿大比台灣「進步」的是:他們重視專業、重視原則,讓全體國民一起來面對醫療費用高漲、等待時間漫長的問題。加拿大專科醫師的診察費是台灣的5-10倍以上,但一個診可能只看五位病人。加拿大醫師的平均年收入若換算消費能力,不見得比台灣醫師高,但他們的專業受到重視。加拿大醫師只要照教科書上所說的專心看病就好了。

加拿大也有類似總額預算制度。各省設定好年度醫療費用之後,各大醫院、各分區層級、各專科項目,也會有設定好的預算上限。經過換算後,每位醫師每天能看多少病人就有清楚的限制。加拿大醫師不能「衝量」多賺錢,但相對的,病人也必須按照順序乖乖排隊。如果要縮短等候時間,就必須多請醫師(可開放讓合格東歐醫師來加拿大執業)。多請醫師,就要增加預算,就要多繳稅,或增加部分負擔。如此一來,國民才會把健康當成自己的責任。

台灣呢?台灣的「醫改團體」與「消費者團體」專注在削減醫療費用,而不是引導國民思考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思考如何提昇醫療品質。如果台灣實行類似加拿大的制度,有病人在等待期間過世,包準立委馬上召開記者會,明天登上蘋果日報頭條。

當然,加拿大的健保制度有許多缺點,台灣健保也有許多優點。但加拿大人有比較短命嗎?哪一個國家的平均壽命比較長、健康照護品質比較好呢?台灣的健保在總額大餅下越來越緊縮,許多醫師轉往自費項目,往往又造成過度醫療。加拿大醫師可專心、耐心看診,有充足休息與進修時間,台灣醫師卻常常需要全年看診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

我看加拿大醫療新聞時發現,加拿大人似乎普遍都能認同,漫長的等待時間,是為了維護讓他們引以為榮的、普及的、比美國好很多的國家醫療體系。以目前的輿論走向,我對台灣健保不看好,二十年後,可能會出現極度失衡的「醫療崩潰」,全民同受其害。經濟學說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總有一天會應驗的。

PS. 加拿大官方網站上可查到的醫療資訊相當多,我只是粗淺地看了一小部分而已。這篇文章注定沒有什麼深度可言,內容也未必精準,只是讓讀者當個資訊來源而已。

(本文先發表在中時部落格,已經有些不錯的回應,歡迎連回 http://blog.chinatimes.com/roach/archive/2010/10/28/554114.html 參與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