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72|回復: 27

馬探養豬災戶 眼盯蔣經國照片緬懷

[複製鏈接]

升級   16.53%

發表於 2009-8-13 18: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探養豬災戶 眼盯蔣經國照片緬懷[url=http://tw.rd.yahoo.com/referurl/news/logo/tvbs//SIG=10vc53r83/*http://www.tvbs.com.tw/index/][/url] 更新日期:2009/08/13 16:52 林秉儀
風災重創養豬業,馬總統今天到台南一家養豬場勘災,這家養豬場原本有將近2萬頭豬,這次水災就死了1萬頭,但是馬總統一看到養豬戶牆上掛著故總統蔣經國的照片,整個被吸引,懷念的說,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蔣經國穿布鞋。

一聲又一聲道歉,馬總統說,真的很想早點來勘災。總統馬英九:「對不起啊,我這麼晚才來,本來8月9日,就是風災發生的第二天,我就要來了,但是我們出來勘災,也是要當地救災的行動,到達某一個階段,不要我們影響救災,就不好。」
知道對不起,動作就該快一點,在台南的一位養豬戶,急忙帶著馬總統看慘狀,他養豬養了30年,原本擁有1萬9千頭豬,風災就死了1萬隻;但馬總統的眼睛接下來,完全被牆上的照片吸引。馬英九總統:「喔,哇。」養豬戶周先生:「62年到68年。」
原來掛在牆上的,是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在民國62年到68年,到這個養豬場視察的照片,照片裡他穿著一貫的深藍色休閒裝,略帶笑容,跟著老闆到處走,這些古早鏡頭,讓馬總統抬著頭,一張一張細細瞧。
養豬戶周先生:「這是謝副總統。」總統馬英九:「這是行政院長是不是?」養豬戶周先生:「對、對。」馬英九:「我還是第一次看他穿布鞋。」
每次談起故總統,就有深深的思念;但是在急需救難的此刻,讓人有點看不懂,懷念跟救災?孰輕孰重。

升級   44.74%

發表於 2009-8-13 21:05:16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知道他是在救災
還是在緬懷蔣故總統
都什麼時候了
還不動作快一點

升級   26.89%

發表於 2009-8-13 21: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哈...他應該是在聽看看   小蔣總統有沒有新的指示啦...:09 :09
總帖子數排名︰3

升級   65.65%

發表於 2009-8-13 21:13:00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看到新聞差一點吐血,這隻狗居然外國媒體說......這次災情會這麼嚴重是因為.....居民不撤離(ㄚ請問這些豬要撤去哪裡ㄚ?)

我咧幹XXXXXXXXXXXXXX

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就對了啦PP5011ig

升級   42.05%

發表於 2009-8-13 22:4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4# 貴哥 的帖子

沒辦法~~台灣人的悲哀~~~這件事也許能讓更多人看清它到底幾兩重....:061 !!!

升級   3.84%

發表於 2009-8-13 22:50:10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年的市政
五百多萬人看得很清楚
希望那七百多萬人
會因此而覺醒
只是
這樣的代價太大......太大

升級   0%

發表於 2009-8-14 00: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真覺得我們南部人粉可憐!
好像我們的命都不值錢
如果這次災害在北部看他
趕不積極救援嗎?
還在怪災民
這是什麼政府阿???
:102 :102 :102 :102
總帖子數排名︰5

升級   0%

發表於 2009-8-14 10: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2/62-40.htm
古人說:「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人人都有過說不盡的雄心壯志。但是,很難事事如意,總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時候。成功了固然是應該高興的,失敗了也並非完全沒有益處。
一、挫折的定義
在心理學上,「挫折」一詞是指一種情緒狀態。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個人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狀態。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從動機到目標,如果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礙,那麼就會產生以下三種情況:

(一)改變行為,繞過障礙,達到目的。

(二)如果障礙不可逾越,可以改變目標,從而改變行為的方向。

(三)在障礙面前無路可走,不能達到目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產生挫折感。

由此可見,挫折又可指為,人們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而又不能克服時,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情緒反應。
挫折的產生,既有其利的一面,但往往突然或過度的挫折常會使人在行為上表現出失常,以至做不利於社會、組織或個人的事情。所以,分析挫折原因,了解受挫折時的行為反應,並尋求適當而合理的預防與處理挫折行為的方法乃是當務之急。
二、挫折產生的原因
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究底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種,現分述如下:
外在情境因素
.自然環境(如天候、時間等)
.社會環境(如政治、經濟、種族、宗教、家庭、風俗習 慣等)
個人內在因素
.個人條件(如能力不足、期望過高、生理缺陷等)
.心理衝突(如內在動機或目標的衝突等)
(一)外在情境因素
所謂外在情境因素,是指存在於個體所處環境之中,而足以引發個體感受或知覺到挫折的因素而言。這些因素有來自於自然環境者,也有源自於社會環境者。自然環境的因素,乃是指空間或時間的限制,致使個體動機不能獲致滿足的因素,如天候的限制使得個人無法參加戶外活動,或時間的急促使個人無法實現所預訂的目標均屬之。此種自然環境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難克服,以致常形成挫折的來源。
此外,所謂社會環境因素,則指個人在所處的社會生活中,所遭受到人為因素之限制而言。其中包括一切政治的、經濟的、種族的、宗教的、家庭的,以及一切風俗習慣的影響在內。例如,一些政治上的禁忌常箝制了個人的思想,經濟資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個人的遠大計畫,宗教、風俗習慣約束了某些活動等,均足以造成個人挫折的來源。再如初生嬰兒不能求飽食,必須依賴成人的照顧,而一旦成人予以延宕,即造成嬰兒的挫折行為。凡此種種,均是挫折的來源。
(二)個人內在因素
所謂個人內在因素,係指由於個人的因素而引發對自我的挫折之意。如個人能力不足、生理缺陷、容貌限制或期望過高,而無法達成他人或自已所訂的目標或期望,此時自然會構成所謂的挫折。此外,心理衝突也是造成內在挫折的原因。個人一旦處於心理衝突的狀態下,則常因多目標或動機的相互扞格而造成心理壓力;甚且因只能有一項動機或目標得以實現,以致產生了挫折感。
總之,挫折的來源甚多,它可能來自於自然環境,也可能始自於自我的心理認知;但外在客觀因素常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挫折有時可能導引個人產生了創造力,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造就了個人的成就感,此時挫折就不成為挫折了。因此,挫折感其實就是一種主觀的心理認知或感受。
三、受挫折時的行為反應
個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管原因為何,隨時都可能遭遇到挫折。不過個人對挫折的看法與反應,常隨著個人與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極大的差異。一般言之,挫折行為的反應,不外乎積極的適應與消極的防衛兩方面,如表2所示。
表2  挫折的反應方式
挫折的反應
反應方式
積極的適應
  .挫折忍受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消極的防衛
  .攻擊(aggression)
  .退縮(regression)
  .冷漠(apathy)
  .固著(fixation)
  .屈從(resignation)
  .否定(negativism)
  .壓抑(repression)
  .退卻(withdrawal)
  .幻想(fantasy)
  .理由化(rationalization)
  .投射作用(projection)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替代作用(displacement)
(一)積極的適應
一個具有挫折忍受力的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常能採取較積極的反應方式,此即為一種積極的適應。當個人能採取積極適應的態度,以解決問題後,可能會增強自我信心,鍛鍊自已克服困難問題的意志。在此種情況下,挫折有時亦可改變一個人努力的方向,使他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這就是所謂的「化悲憤為力量」。此種個人替代性的努力,正是積極性適應的原動力。
(二)消極的防衛
積極適應乃為應付挫折的良好方式,然而有時個人常無法對挫折作適當的正面反應,且為維護自我尊嚴與人格統整和身價,而消極地在生活環境與經驗中,習慣性地學會某些應付挫折的方式。這些適應方式基本上是防衛性的,一般通稱之為防衛機制、防衛機構、防衛機轉、防衛方式或防衛作用(defensive mechanism)。消極的防衛方式對客觀地解決困難問題,雖於事無補,然亦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以調和自我與環境間的矛盾。一般最常見的防衛方式如下:
1.攻擊
當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常會引發憤怒的情緒反應,而表現出攻擊性(aggression)的行為。此種攻擊性行為可以是直接的攻擊,也可能為間接的攻擊。直接攻擊乃為對產生挫折的主體,作直接的反應。間接攻擊或稱轉向攻擊,則可能發生在下列兩種情況:其一是當個人察覺到對某人或事物無法作直接攻擊時,而把憤怒的情緒發洩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其二是引發挫折的來源曖昧不明,而無明顯的對象可攻擊時,也會發生轉向攻擊。不過,通常攻擊的主要對象,乃是阻礙個人滿足其動機的人、事、物,然後才是周遭的人、事、物。至於攻擊的方式,可為身體上的肢體動作,也可能是口頭上的言詞,也可能僅止於表現在面部的表情或動作上。然而,一般攻擊行為很少表現在實際行動上,而以口頭的辱罵居多。在管理上,組織若施以高壓政策,實施不合理的措施,員工常懾於處分或解職,而多採取間接的口頭抱怨或造謠生事,以作為攻擊的手段。
2.退縮
退縮(regression)是指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既不敢面對現實問題,又無能設法尋求其他代替途徑,因而退避到困難較少、比較安全或容易獲致滿足的情境。退縮可說是回歸到較原始的一種反應傾向,以致形成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此即表現出個體幼稚期的習慣與行為方式,而運用幼稚簡單的方式,來尋求解決所遭遇到的挫折問題。成人一旦有了退縮行為,自然就建立起一種幻想的境界,來尋求自我滿足與安慰,而缺乏責任感。在組織中,上級人員的退縮行為是:不敢授權,遇事敏感,易接受下屬的奉承,無法鑑別部屬的是與非。下級人員的退縮現象,則為:不接受責任、盲目效忠與服從、惡作劇、常告病請假、易聽信謠言、無理由的惶恐、盲目追隨他人、情感易失控制等。
3.冷漠
所謂冷漠,乃是個人對挫折情境採用漠不關心的反應方式;惟這只是一種表象,事實上個人可能更為關心,只是無解決該問題的能力而已。因此,當個體在受到挫折而無能解決問題時,在心理上將產生重大的壓力,難免有絕望無助的感覺,甚至於喪失了一切信心和勇氣;此時採取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正是維持自我價值與尊嚴的絕佳方式。
4.固著
固著(fixation)是說一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由於受到緊張情緒的困擾,始終採用同一種非建設性的刻板行為作重複性的反應。此種現象正足以說明個體缺乏適應環境的可變性,容易犯上同樣錯誤而無法改正;即使環境改變,已有的刻板反應方式仍盲目地繼續出現,不肯接受新觀念。在組織中,員工一旦有了固著行為,常不肯接受他人的指導,而盲目排斥革新,實有賴於作心理上的特殊輔導。
5.屈從
當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常表現出自暴自棄的行為傾向,此稱之為屈從(resignation)。其乃因個人在追求目標時,遇到阻礙而無法達成時,雖經過長期的努力而所有途徑皆被阻塞,以致無法克服,很容易失掉成功的信心。於是,個人乃表現出灰心失望,但為了避免痛苦,乾脆遇事不聞不問,隨其自然,終於陷入消極、被動的深淵。有了這種行為的人,常在情緒與意見上呈現冷漠的現象。在組織中,這種人多失掉改善環境的信心,完全服從上級的要求,對現行的一切措施,都予以容忍。凡事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以致喪失生氣,陷入呆滯狀態。
6.否定
否定(negativism)是指個人在長期遭受到挫折後,失掉信心,形成一種否定、消極的態度。一個人若長期地未被接納,可能會對任何事物都抱持消極態度。此種成見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與人合作。否定與屈從一樣,都是長期挫折後的行為反應。然而,屈從為消極性的順從,而否定則為消極性的反對。否定可說是故意唱反調,為反對而反對,提不出適當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一味地採取阻礙行動。在組織裡,抱持否定態度的人常不肯尋求諒解,也不與別人合作;凡事都持反對意見,很容易影響團體士氣。
7.壓抑
壓抑(repression)是個人有意把受挫折的事物忘掉,以避免痛苦。易言之,個人有意把受挫折時的痛苦經驗,在認知的聯想上排除於意識之外,故壓抑又稱為動機性遺忘。事實上,這些經驗並未消失,反而被壓抑成潛意識狀態,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更大。依據心理分析學派的看法,壓抑作用係由不愉快或痛苦經驗所生的焦慮所引起。當個人的意識控制力薄弱時,潛意識就支配著個人的行動。「夢」就是個人在入睡時,意識作用鬆弛,而使得受壓抑的潛意識乘隙表現出來的。其他,如日常生活中偶爾信口失言、動作失態與記憶錯誤,均為壓抑的結果。
8.退卻
退卻(withdrawal)是個人在遭遇到挫折時,於心理上或實質上完全採取逃避性的活動。退卻與退縮不同,退卻是完全逃避的;而退縮則為行為的退化,回復幼稚的原始行為方式。換言之,退卻有種逃避現實的意味。在組織中,持有退卻行為的員工都儘量設法逃避困難工作,不願與人相處。
9.幻想
幻想(fantasy)就是個人在遭受到挫折時,陷入一種想像的境界,以非現實的方式來應付挫折或解決問題。幻想又稱為白日夢(daydreaming),而個人因挫折而臨時脫離現實,在由自已想像而構成的夢幻似的情境中尋求滿足。幻想在日常生活中偶爾為之,並非失常。它可使人暫時脫離現實,並使個人的挫折情緒得到緩衝,有助於培養挫折忍受力,並提高個人對未來的希望;但幻想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在幻想過後仍須去面對現實,以應付挫折。否則如一味耽迷於幻想,非但於事無補,且在習慣養成後,將有礙於日常生活的適應。一般常持幻想的人,容易流於浮誇不實,妄自尊大。
10.理由化
當個人在遭受到挫折時,總喜歡找尋一些理由加以搪塞,以維持其自尊的防衛方式,稱之為理由化(rationalization)。個人平時在達不到目標時,為減免因挫折所生焦慮的痛苦,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從行為動機的層次來看,理由化固可能是一種自圓其說的「好理由」,卻未必是 「真理由」,只不過是解釋的幌子而已。所謂「酸葡萄」心理與「甜檸檬」心理,即各是一種自我解嘲的最佳方式。在組織中,一般人尋求理由化的原因,無非是強調個人的好惡,或是基於事實的需要,或是援例辦理,以求達到他推卸責任的目的。
其他,諸如投射作用(projection)、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昇華作用(sublimation)、替代作用(displacement)等,有時都可轉移受挫折的目標,或逃避現實的壓迫,以求維持自我的安定。

[ 本帖最後由 蘇少儀 於 2009-8-14 10:22 編輯 ]
總帖子數排名︰4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9-8-14 11:56:1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8# 蘇少儀 的帖子

呵呵呵,我先說我是來亂的,

馬總統的眼睛接下來,完全被牆上的照片吸引。
你貼這些是說,Mr. Ma is in his fantasy, isn't he?

升級   5.79%

發表於 2009-8-14 12:38:07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幾天看新聞我好難過
都不敢看了 心情好沉重
看到那些受災戶 我的心好像被刀割
你們一定要加油 人平安最重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