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9|回復: 2

應該學習李安還是他的妻子,還是兩人?

[複製鏈接]

升級   19%

發表於 2006-8-26 15:53: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應該學習李安還是他的妻子,還是兩人?

李安1954年出生在臺灣,祖籍江西。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家教十分嚴格。1973年,李安考取了臺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在國立藝專?,李安對演戲和電影製作越來越有興趣,還曾獲得臺灣話劇比賽大專組最佳男演員獎。 1975年,他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
  
1978年,在一次留學生的聚會上,李安遇見了臺灣留學生林惠嘉。初次見
面,李安就被性格開朗的林惠嘉深深吸引了。這次聚會之後,他主動約林惠嘉看球賽,  對性格靦腆安靜的李安也頗有好感的林惠嘉很爽快地答應了。林惠嘉從小就非常聰明, 台大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跟林惠嘉在一起, 李安就像找到知音一般,總有說不完的話。

認識兩年之後,李安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每個禮拜他都要打很長時
間的電話給林惠嘉,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他說,林惠嘉是自己最佳的傾聽者,她雖然沒有女性特有的嬌媚,但聲音有一股神奇的撫慰人的力量。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只 要聽到林惠嘉的聲音,所有的煩惱立刻煙消雲散。

    
1983年,戀愛5年之後,李安和林惠嘉在紐約舉行了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
他們的婚姻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李安說,他拍的電影《喜宴》的很多情景都 是他當時結婚實況的翻版。
 
婚後兩人分隔兩地,聚少離多。李安在紐約大學念電影系,林惠嘉在伊利諾
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可是兩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安每次臨走前總是會做好一冰箱豐盛的食物留給妻子,口袋?也總是隨身攜帶著妻子的照片。李安的溫厚,搭配妻子林惠嘉的 能幹,他的感性遇上了她的理性,就好像一座天平,為這個家找到了一個最適合的平衡 點。

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李安就顯示出了他導演方面的非凡才華。1984年,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並取得電影碩士學位。

畢業後,李安留在美國試圖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但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
人想在美國電影界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最初有一家經紀人公司看中了李安的才華, 答應做他的經理人,但李安一直沒有適合美國人的劇本,經理人也只是空談。然後,李 安在美國開始了長達6年的等待。那段時間,李安失業在家,主要靠身為藥物研究員的 妻 子在外工作,養家糊口。

    

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家?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 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這常常令林惠嘉覺得很溫馨很感動。

面對丈夫的失業,林惠嘉也曾有過傷心絕望的時候。有一陣子她忙於上班接
送孩子,由於家中只有一部車,李安常常一個人從租的住處走一個小時去打網球,打完 球後再走一個小時回家,她看在眼?,心想自己真的要與這樣的人過一輩子嗎?然後她 打越洋電話向媽媽訴苦,媽媽聽了很心疼,在電話中對女兒說:"實在不行,你就離了 吧。"可是放下電話後,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斷譴責自己:我怎麼變成這樣的 女人。夫妻本應該互相支持的,比起丈夫所受的苦,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根本算不了什 麼。這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這樣抱怨的念頭出現。
    
許多親戚朋友看不過去,就對林惠嘉說:"為什麼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
國留學生不都為了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嗎?"看見妻子肩上的負擔那麼重,李安覺得過意不去,就偷偷地開始學電腦,那個時候會電腦比較容易找工作。可沒過多久,這 件事就被林惠嘉發現了,她很生氣地說:"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在妻子的堅決反對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頭。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會拍 電影,別的事物不會也不感興趣。她對丈夫的才氣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會成功 的。
  
在此期間,大兒子李涵、小兒子李淳相繼出世。林惠嘉個性非常獨立,自己
能做的事從不麻煩別人。大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半夜感覺羊水破了,於是自己開著快沒 油的汽車到醫院生孩子,當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或親友時,她說不用了,醫護人員 還以為她是棄婦。李安直到第二天搭飛機回到伊里諾,這才知道自己已經做爸爸了。

二 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又趕丈夫走:"你放心地去辦你的事吧,我一個人能行。而且你又不 能幫忙,又不能幫我生!"

那些年,林惠嘉對李安最大的幫助就是"不理他",讓他去沉澱、去成長。她認為一個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李安
清楚自己只喜歡電影也只會拍電影,他就應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當年她決定嫁給李 安時,她清楚電影是李安惟一的選擇與愛,所以無論好的壞的她都必須接受。  

生活中,林惠嘉是家中規矩的建立者,家?凡事她說了算,只要是妻子的命
令,李安絕對服從。只要李安在家,加上兩個兒子,這三個男人每天晚上都搶著跟她說 話,有時林惠嘉自己也感到困惑,老公和孩子對自己服帖,究竟是她真的懂得"經營",還是他們本性太好了,能包容像她這樣的太太和媽媽?
   
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內的生活不僅讓李安練就了一手做菜的"絕活",也磨練
了他的性情。1990年之前,李安一直處於懷才不遇的境況,不停地到好萊塢碰運氣,但都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外人都嘲笑他拍電影的熱情是癡人說夢,但妻子林惠嘉始終在背 後默默地支持著他。他說:"妻子對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的獨立。她不要求我一定出 去工作。她給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去發揮、去創作。要不是碰到我妻子,我可能 沒有機會追求電影生涯。"


經過磨練,李安的"中國功夫\"終成正果。1990年,臺灣新聞局征選劇本, 李安編寫了《推手》,結果獲得臺灣1990年的政府優秀劇作獎。之後很快由臺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紐約庫德瑪西恩公司製片開拍了。這部電影是李安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獲得當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所有人都稱讚這個突然殺出的青年導演,而李安此時已經36歲了。
  
這次的成功,使臺灣中影公司對李安更加有信心,決定投拍題材比較敏感
的 《喜宴》。影片上映後又獲得更大的成功,李安也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

1994年,李安執導了《飲食男女》,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父親三部曲" 。影
片獲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名列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在 接下來的5年中,李安又拍攝了三部純美國題材的影片:《理智與情感》、《冰風暴》  和 《與魔鬼共騎》。影片再一次大獲成功,不僅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且還在奧斯卡 競爭中獲得七項提名。


在李安開始一部片接一部片的拍攝,電影事業逐漸攀上高峰的同時,林惠嘉
卻並沒有因此而成"跟 班夫人",反而更投入醫學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更盡職地扮演母 代父職的角色,照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對於李安取得的驕人成績,她覺得這是他在電 影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所以雖然身為親密的伴侶,她始終不認為自己在李安 拍電影這件事情上扮演過什麼關鍵的角色,李安的成就自然也應該歸屬於他本身。林惠 嘉經常被丈夫對電影的執著感動。1999年暑假,電影剛開拍時她曾經帶著兩個兒子到大 陸探過一次班,當她看到李安當時面臨困境身心俱疲時,她心疼得直掉淚。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李安從來不在拍片期間向妻子訴苦,他是個會把許多壓力放在心?的人。不過拍完戲回家的李安,可就非常需要妻子了,跟家人在一起,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兩年的奮鬥,李安拍攝的武俠片《臥虎藏龍》將中國
傳統文化融入一個曲折動人的悲情故事,贏得了東西方觀眾的一致好評,在很難打入的 美國市場贏得一億多美元的票房,取得華語電影絕對空前的驕人成績。 2001年的金球獎 頒獎典禮上,李安接過朱麗亞·羅伯茲頒發的最佳導演獎時,幽默地調侃道: "我的驚 喜 之情難以形容。我要感謝我強悍的太太,她是《臥虎藏龍》?除了碧眼狐狸之外所有女 角的典範……"
   
2001年的奧斯卡獎項情鍾《臥虎藏龍》。頒獎前,林惠嘉帶著全家來到洛杉
磯表示對丈夫的支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兩個兒子說:"爸爸很幸福,能夠娶到像媽

  媽這樣的女人,這是爸爸最成功的地方。"

  《臥虎藏龍》終於不負眾望,開創了華語電影的紀錄,一下子就拿下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音樂、最佳外語片幾個獎項,這是過去奧斯卡歷史上所沒 有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李安在得獎感言中一再提到妻子:"我老婆沒有女主角俞 秀蓮漂亮,但有她的堅毅,她也有玉嬌龍的離經叛道的個性,因為她有時候會令人嚇一 跳。"幾乎在李安所拍的每部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有妻子林惠嘉的影子。
  

之後,李安開始執導耗資1億5000萬美元的電影《綠巨人》,這是他拍攝的
投 資最大的影片,又是首次拍攝科幻片,很多事情都要摸索,他的家人都對他完成這部影 片給予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幫助。林惠嘉是微生物學家,影片?有關遺傳基因生化部 分的情節都是她先幫助丈夫瞭解後,他再找人寫劇本,便於觀眾看得清楚明白;電影 的人體細胞圖片,也是向林惠嘉借來的;電影?有一場綠巨人與怪獸狗對打的戲,怪獸 狗的圖形是大兒子李涵畫的

升級   3.95%

發表於 2006-8-27 13:1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都要學習

一個男人六年沒工作,別說老婆.....自己跟父母也受不了

然後還能慧眼識英雄....(萬一還是沒能成英雄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這種超女性

林鳳嬌也是,鰲了20年才被成龍肯定(她可以因為小龍女事件分一半財產耶)

而林惠嘉更難得的是,他的老公與這些人不同,没工作,不成才

這也是小弟不敢結婚的原因.....
總帖子數排名︰32

升級   55.75%

發表於 2006-10-28 00: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態度、態度、態度
李崗、李安、李家
紀淑芳

這年頭,會把忠孝節義掛在嘴邊的人少之又少,李崗算是個異類。面對老中國與新台灣文化的雙重夾擊,一如自小到大被「李校長的兒子」、「李安的弟弟」輪番夾攻,保持「平衡感」,像是一門修練不完的人生功課。

此刻,因《斷背山》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李安,正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進行新片「色戒」的拍攝工作,一舉一動都是大陸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長期背負著老哥陰影的李崗則因為代理「佐賀的超級阿嬤」這部電影,小兵立大功票房意外的好,近來也沒閒著。
李崗開設的電影發行公司,隱身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後方小巷,一座三十年老電梯華廈裡,外觀毫不顯眼,卻有個「震耳欲聾」的招牌—雷公。

「被爸爸愛到很累!」

在花蓮花崗山出生的李崗,江西德安人的父親將大哥取名為「安」,係基於懷念故鄉之意;他則取名為「崗」,象徵著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意涵,李崗因名字用廣東話發音念起來和「雷公」很像,因而以此為公司命名。除了這點緣故之外,「雷公」兩字似乎也是李崗個性中的部分寫照。相較於哥哥李安年少時的平穩內斂,李崗自認為從小就是個恩怨分明、滿英雄豪傑的人。
專訪李崗,聽著他講述著爆紅大導演哥哥李安的「英雄事蹟」、自己如何因為長得一張明星臉經常被誤認,以及自己的名字在李安成名後,從兩個字變成五個字—李安的弟弟等「遭遇」……,彷彿按了「李安」這個鍵,從李崗的嘴裡便會像機器倒帶般自動播出「像天一樣高」的旋律。
早些年的李崗偶爾也會「跳針」,面對外界詢問他對李安得獎的想法,曾隨口說出「沒什麼感覺!」在李安因《斷背山》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電話幾乎被各路記者攻陷,被逼急了的李崗抱怨說「我活著又不是為了紀念他!」現在李崗可能感覺依舊在(包括榮耀感與排斥感 ),但從他如今不高不低、不顯情緒的平穩語調中,或多或少感覺得出他的若干修練。
李家兄弟成長於東方保守的士大夫家庭(上面有一對雙胞胎姊姊),從擔任高中校長的父親身上,投射出來的是中國讀書人「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的言教與身教:從前李父外出開會,行前定會寫下錦囊妙計交代祕書,以備不時之需;李家的晚餐不等到全員到齊絕不開動,趕著準時回家幾乎是必要的餐前運動;男人女人、長輩晚輩、主人傭人各司其位,不得逾越;過年時,李父還會寫些小紙條貼在牆上,全是些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之類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一半是自省的東西,一半是感恩惜福的東西。外省第一代經歷過戰亂,總是教導子女要懂得謝天謝地。」李崗說。
在父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最高準則下,他最重視的長子李安卻兩次大學聯考失利,么兒李崗「有樣學樣」落榜一次,簡直有辱「李校長兒子」的身分,家中愁雲慘霧過了好幾年,「一條鞭」伺候自然少不了。「李安喜歡花蓮不喜歡台南,是因為一搬到台南後就開始聯考、挨揍,台南對他來說,是個恐怖的地方。」向來機伶的李崗顯得很同情挨揍不知要逃跑的悲情李安,「被爸爸愛到很累!」「男人享的福和受的罪一樣!」
儘管老父親的舊中國時代已遠,「心理的妖」卻被老爸的「道士符咒」給降服,不知不覺進入自己的身體。隨著年歲增長離家發展,面對西方民主文化洗禮、新台灣文化衝擊,舊東西不斷被打破,新東西卻來不及建立,調適的過程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心交戰。

「文化是一種態度!」

早期李安的電影裡(如《推手》、《喜宴》),總愛將場景置放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接處,探討個人與家庭的內在衝突,透過西方思潮與中國傳統的不斷翻攪,捕捉中國人的心路歷程、討論自由與責任的平衡點。某種程度,李安在電影裡偷渡了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的心情。
父親情結,就像後天長出來的基因,就算後來沒真的照老爸的那一套做,在李家人的思考與作為裡依然不斷進行化學作用。就像「君子遠庖廚」是父親那個時代鐵一般的自然法則,也因此,李安發跡前失業六年,在美國家中拿著傅培梅食譜學做菜,全家人都替他覺得「屈辱」;後來李崗也「走入禁地」開始學習廚藝、沾油沾汙,還慎重其事地出了一本準食譜「紀念」、記載自己的心路歷程,除了探討自身在中國人際關係中複雜且瑣碎的遊戲規則中掙扎的過程,內容裡講述的重點不在味覺(李崗覺得這樣的人有點淺),卻在於和「家」的連結。
至今李崗回憶裡世界上最好吃的三樣東西,一是小時候吃慣了的東西(因為那是鄉愁的味道)、吃不到的東西(小時候老是追不到賣茶葉蛋的腳踏車)、以及和喜愛的人共享的東西(人時地對了,什麼都好吃)。
早年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李安不改其志只鍾情於電影,「另類」的李崗則把自己「想化做超人,有力量掙脫這個環境」的幻想,填滿他驚人的職場履歷表上:從小夢想當空軍,長大了想跑船,上船後驚覺「船員面對的是船不是海」,又決定上岸;回頭是岸後,從業務員當到地攤攤主,從貿易公司老闆兼玩股票、房地產,但因為景氣下滑加上遇到太多「沒有忠孝節義」的人與事,幾年內便從口袋麥克麥克淪落到跑三點半,每早醒來便盤算著今天輪到向誰借錢。最後,李崗自稱為了抒發滿腹牢騷,模仿起哥哥開始寫劇本,地球繞了一大圈,最後兩兄弟殊途同歸吃起電影這行飯。
不過,李崗跳進電影這一行,卻躬逢台灣影視產業的日薄西山,讓他忍不住露出他「雷公」一面的個性,評論著這產業在台灣烏雲蔽日,讓人很無奈。先前李崗跟湖南電視台合作拍片,目睹兩岸電影環境彼長我消,搖著頭說「過去台灣人教大陸人怎麼拍電影,現在這些人全淪落到在那裡打工!」
在老儒家教條中長大的李崗,面對台灣近年來本土化浪潮勢不可擋,甚至儼然政治正確的表徵,感覺複雜且矛盾。李崗認為李安的電影會在好萊塢得到共鳴,是因為他執導西方電影卻蘊藏了東方觀點,外國人就是要看有中國內涵的東西,「以前李安拍片,還常覺得自己的中文不夠用,如果把中國文化一塊最寶貴的東西拿掉,拿什麼跟老外競爭﹖現在台灣卻像是捧著金碗去要飯。」李崗如此說。

「爭自己的掌聲」

新時代價值觀對舊時代文化的推擠與破壞,反而讓李崗懷念起從前,「我是看史艷文長大的,在我認為,台灣文化就是史艷文文化:講的是閩南語,念的詩是中國的東西,服裝則是日本的,音樂是美國的,誰看了都很開心,這就是台灣嘛。」
「又為什麼要叫﹃雲州大儒俠﹄?雲州就是它的廣度,儒俠就是它的深度。如果把它改成雲林大角頭,感覺是不是又差了很多?!」李崗認為台灣要破也要懂得立,否則delete一下,就什麼都沒了,「文化是一種態度,如果心態是開放的,就什麼都是你的。」
對自己的人生,李崗也有新的態度。人生曾經大起大落過,看過世態炎涼,或許也受夠了名字被改成五個字的盛名之「累」 ,他將人生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追求錢跟權,以獲得安全感;第二個階段則在追求別人的掌聲,以證明自己的存在;第三個階段則是要爭自己的掌聲。
他認為前兩個階段都還可以用騙的,最後一個階段則不行,而且到了第三個階段,一個人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天分、能力究竟在哪裡,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東西。
以前李崗做過很多行,到頭來發覺自己最愛的是電影,「夢工廠」事業讓他的熱情被激起,讓他「扶弱濟貧」的正義感大發,今年打算跟老哥為低迷的台灣電影做點事,一如過去男人絕不踏入的廚房,現在也成為他這個中年頑童喜歡逗留的另一個世界。現在的李崗努力爭自己內心的掌聲,就算旁人繼續把他的名字喊成五個字,大概也都隨便他們了啦。


[ 本帖最後由 dowell 於 2007-1-23 16:00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