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4|回復: 0

中研院細菌研究大突破 可促研發新抗生素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59

升級   6.3%

發表於 2009-5-21 20:5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研院細菌研究大突破 可促研發新抗生素[url=http://tw.rd.yahoo.com/referurl/news/logo/cna//SIG=10o749hhp/*http://www.cna.com.tw/][/url] 更新日期:2009/05/21 20:08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1日電)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花5年完成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有助以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的重要關鍵酵素TG,做研發新抗生素的標的,將可加速促成發明新抗生素。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馬徹實驗室並與院長翁啟惠合作完成的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的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獲得研究大突破,19日獲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刊出論文。

這是台灣第1個成功解構的細菌膜蛋白(TG)結構,主要是解構大腸桿菌類的葛蘭氏陰性菌,在全球則是第3個解構的細菌轉醣(酉每)TG結構,前2個是葛蘭氏陽性菌、耐熱菌,這些也是細菌主要的3大類。

中研院助研究員馬徹博士下午受訪表示,從80年前的第一代抗生素盤尼西林開始,至今證實有效殺死細菌的抗生素超過1000種,臨床常見使用約150多種。

盤尼西林及衍生物能殺死細菌,是因能在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鍵酵素「轉胜(月太)(酉每)」,即TP(Transpeptidase)上抑制其作用,而阻止細菌生長,但長期使用已造成TP突變產生抗藥性。

馬徹說,大家已知TG(Transglycoslyase)酵素與TP是結合成PBP1b的大結構,過去曾有大藥廠針對TG研發新抗生素但未成功。

因此,馬徹研究團隊使用X光繞射與結晶技術,解構出PBP1b全部結構,呈現TG、TP、TM、UB2H等4個區塊,從中可看出細菌繁殖時TG會利用lipid II醣脂物質,似編織般持續做出細菌細胞壁,直到細胞分裂完成。

馬徹說,細菌細胞壁的lipid II從細胞膜進來,結合8次就會從TG生長到TP,目前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是抑制TP酵素的作用,未來希望能夠在更源頭的TG就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馬徹表示,研究團隊將持續投入破壞TG酵素的新抗生素研發,未來如果能整合前述三大細菌膜蛋白質的立體結構,除研發出只針對某一類細菌的抗生素,或許也能研發出對付所有細菌的廣效型抗生素。

相關訊息可上PNAS網站查閱,網址是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5/19/0904030106。980521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