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3|回復: 7

HC初乳前免疫的一些疑問。

[複製鏈接]

升級   7.75%

發表於 2006-7-24 23:05: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仔豬部份做了HC初乳前免疫,部分未做,但是已經混養,請問
一、在6至9週可以做疫苗的追加嗎?
二、6至9週未追加,9週以後還可以補嗎?
在臨床豬病學頁272中提及「未免疫母豬所分娩的小豬,在6週齡時接種馴化活毒疫苗結果會產生持續性病毒血症現象」,若母豬免疫或抗體狀況不明,而仔豬未做初乳前免疫,則其在6週時打活毒疫苗不是相當危險嗎?在此就教各位先進。謝謝

[ 本帖最後由 Jessie 於 2006-7-25 12:38 PM 編輯 ]
總帖子數排名︰94

升級   60.58%

發表於 2006-7-24 23:3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未免疫母豬所分娩的小豬,在6週齡時接種馴化活毒疫苗結果會產生持續性病毒血症現象」
這理論怪怪的,應非如此!!!!!

我想6及9週再追加免疫是問沒問題的,都沒追加之後加補打應也OK,
但就是要考慮有無免疫的空窗期!
好的免疫就是沒有空窗期,且各場均不同,因此各場免疫適期也會有所異差!
總帖子數排名︰4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7-25 13:30:31 | 顯示全部樓層
YAMADA

我看到您提出這個問題已經有一陣子了(您在別人發起的話題裡也問過一次),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豬瘟(HC)也一直是各場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先說明一下,"臨床豬病學"這本書的中文版是很多很多年之前,很多很多學長姐還在大學唸書的時候,在老師們的指導和指派之下翻譯出來的,已經多年沒有增編和修訂了,可以參考,不過,裡面有一些資料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腳步,特別在"免疫學"方面的進步,是日新月異的,應該不斷會有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和補強

我想給您一些觀念,因為在台灣沒有找到合適的資料,後面我會PO一篇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的資料,我敢PO在這裡就表示我已經認真看過,並且認為在專業上是正確的,請您參考囉!!

最後,因為各場的人力配置和各種條件不同,我提醒您,豬瘟的初乳前免疫是被推薦給有持續性嚴重豬瘟問題的場,或是場內免疫條件混亂難以管理的場使用,如果您的豬場無法把初乳前免疫做的很徹底,倒不如加入"95年度「豬瘟血清ELISA抗體檢測」計畫"吧!

95年度「豬瘟血清ELISA抗體檢測」計畫報名表
http://www.naif.org.tw/notice/950701.doc
總帖子數排名︰4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7-25 14: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非典型性豬瘟及其預防控制
  甯宜寶  亢文華  王琴
(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 北京100081)
      我國是世界上養豬最多的國家,而豬瘟是嚴重危害我國養豬業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豬瘟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流行廣泛,發病率、死亡率高,危害極大。OIE國際委員會制定的《國際動物衛生法典》(2003年版)仍將其列爲A類法定報告傳染病之一。由於豬瘟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促使很多國家制定和執行豬瘟的防制和根除計劃,並在歐美20多個國家取得成功。但目前世界上仍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豬瘟流行,近年來在一些原已宣佈消滅豬瘟的歐洲國家(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又相繼復發,我國一些地區的豬瘟發病率亦有上升的趨勢。
      自1954年研製出豬瘟兔化弱毒疫苗以來,雖然有效地控制了豬瘟在我國的急性發生和大流行,但是豬瘟仍在我國不間斷地流行。而且其流行形式和發病特點已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也是世界性的。從過去的大流行轉變爲地區性散發,疫點減少,多局限於所謂“豬瘟不穩定地區”,由於我國飼養量巨大,損失依然嚴重;病程由急性變爲慢性過程,臨床症狀由典型變爲非典型的溫和型豬瘟,成年豬發病率不高,疫情較緩和,在一些豬場,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則呈現明顯的上升的趨勢;另外在豬體免疫狀況低下時,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環境中豬瘟病原,特別是低致病力豬瘟病原的存在,常導致豬瘟病毒持續感染(亞臨床隱性感染),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種豬,常出現母豬胎盤垂直感染(仔豬先天性感染)和公豬精液水平傳播,引起懷孕母豬帶毒綜合症(母豬繁殖障礙)及新生仔豬的免疫耐受等。這些帶毒病豬的存在,成爲豬瘟發生的禍根,從而引起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造成惡性循環;免疫劑量不足所産生的低水平抗體將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感染,從而有可能使感染轉入持續或潛伏階段,表現爲非典型特徵。以上這些特點均爲非典型豬瘟的發病特徵,而非典型性豬瘟的發生就是我國豬瘟一直持續不斷的主要原因,對於非典型性豬瘟的研究,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此做了比較系統的基礎研究,從臨床症狀、病理變化、發病特徵和免疫反應等方面都表現出與急性豬瘟有不同的特點,尤其是不表現臨床症狀。依靠常規方法很難確診並剔除此類病豬,從而給豬瘟的防制工作帶來新的困難,嚴重威脅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就非典型性豬瘟的發生與流行、表現形式、發病機制、研究進展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綜述如下。
      1  非典型豬瘟的發生與流行
      1.1 流行特點---非典型性豬瘟的發病率不高,疫勢較緩和,潛伏期和病程延長,成年豬發病較輕或不顯症狀,多呈隱性帶毒,經我們調查,帶毒率範圍一般爲3%~20%,高者可達33%以上,且多數豬場還存在著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有調查顯示成年豬的死亡率爲2.1~2.4%,有時還發生在疫苗免疫過的豬群中。多呈散發,很少成遍發生,流行速度緩慢,但是由於我國養豬飼養量巨大,其經濟損失依然十分嚴重。而中小豬及哺乳仔豬發病率及死亡率都較高,凡帶毒母豬所産仔豬的豬瘟病毒帶毒率爲66~100%不等,而致死率可高達90%以上。
      1.2 臨床特徵---非典型性豬瘟缺乏典型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臨床症狀,僅表現爲微熱或中熱,通常體溫僅升高0.5~1℃ ,潛伏期可達20到30天以上才發病,病程可長達幾個月都不發病,但表現爲石頭豬(或稱僵豬),發育停滯。侏儒豬多伴有乾耳、乾尾甚至耳殼脫落,皮膚乾性壞疽脫落後新生瘢痕無色素而呈現“花皮豬”;發病期伴有後肢癱瘓、步行不穩、精神不振,口渴,喜喝髒水、泥漿等。在發病前、中期白血球總數稍有下降,但不明顯,降至4000/ml以下者幾乎沒有,僅比正常值略低,淋巴球增多在人工病例第8天較明顯(81%),自然病例後期可達79%,中期不明顯。有的感染帶毒者幾乎就沒有臨床症狀。
      1.3 病理學特徵---大多無典型的腎臟、膀胱小點出血等病變,大理石狀淋巴結病變和脾出血性梗塞壞死等典型特徵少見,有時可見淋巴結水腫或點狀出血。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徵性病變部位主要在大腸迴盲瓣、脾臟、胃、膽囊等。幾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體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輕者充血水腫,病程5天以上者,大多出現壞死、潰瘍、化膿,個別呈鈕扣狀潰瘍。切片已不見扁桃腺結構,發生大量白血球細胞浸潤及組織壞死。盲腸與迴腸交界處附近,可見個別雛形潰瘍,病程長的可見鈕扣狀潰瘍。膽囊腫脹,膽汁濃稠,幼豬還常見蛔蟲鑽膽。胃底區往往呈片狀充血或出血,乃至潰瘍。
      2  非典型豬瘟的表現形式
      2.1  繁殖障礙型豬瘟---主要發生於生産種豬,其本身雖呈隱性感染,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能通過垂直傳播危害下一代,導致胚胎死亡和仔豬的成活率下降。根據感染仔豬日齡的不同可分爲2種類型:1)帶毒母豬綜合症:感染隱性豬瘟的帶毒母豬,病毒能通過胎盤屏障傳給不同時期的胚胎,産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豬出生後表現精神沈鬱、震顫、間歇性腹瀉;有的發生嘔吐和運動失調,皮膚出現出血斑塊,皮下水腫等症狀。病仔豬常在2∼30天內死亡,致死率很高。初步實驗證明:在不同窩之間可發生豬瘟病毒水平傳播並引起感染豬死亡,發病死亡率的高低,與帶毒母豬的多寡及毒力有關。本病在小豬的剖檢病變與典型豬瘟有相似之處,但病變程度較輕,典型病變出現的概率較少。種豬雖然不表現臨床症狀,但病毒可引起生殖系統病理變化,並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導致繁殖障礙。2)後期侵襲性豬瘟:指感染隱性豬瘟的母豬所産的仔豬。這種仔豬出生後的一段時期內表現健康,在哺乳期內生長良好,一旦斷奶後,仔豬即連續出現病狀。表現體溫升高到41℃左右,厭食。特徵性的症狀是頑固性腹瀉,糞便由褐色變成黃色。後期由於肛門失禁,糞便沿著後腿淌下,惡臭異常。病豬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膚呈紫紅色鬱血。治療無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終。剖檢的主要病變是胃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腸段有潰瘍、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僅有部分病例(約占1/10)的腎、膀胱粘膜呈現小點出血。部分豬皮膚發紺,有的不顯症狀,病程長多半在1月左右,自癒後易成石頭豬,哺乳仔豬病死率高,成年豬死亡率低。
      本病必須依賴於實驗室檢查後才能確診。無論是隱性感染的母豬,還是其所産的帶毒仔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血清中豬瘟抗體的效價低於保護值。同時帶毒豬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能力很弱,雖經多次接種豬瘟疫苗,其抗體效價仍不能上升到應有的水平。此外還可用ELISA、免疫螢光等方法,從病死仔豬的脾、淋巴結等臟器中,可檢出豬瘟病原。
      2.2  慢性(溫和型)豬瘟---見於豬瘟流行的老疫區或流行後期的悻存病豬,也可能發生在豬瘟免疫接制度不健全的農村散養豬。本病主要經水平傳播,各種日齡的豬都可感染,但以青年豬(中豬)和肥育豬較爲多見。病程長達1∼2個月,病情發展緩慢,呈散發流行,在一個地區或豬場內不易斷根。病豬的體溫稽留在40℃左右,症狀時輕時重,食慾時好時壞,糞便時乾時稀。病程較長者,皮膚出現淤血斑和壞死塊,以腹下部爲多見。有時也出現紫耳朵、乾尾巴、紫斑蹄。據報道,這種病豬的皮膚一旦破損或扎針後,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徵之一。病豬日益消瘦,日齡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肥豬經1∼2個月後可能耐過,但失去經濟價值。慢性豬瘟的主要病變與典型豬瘟接近,但較爲輕微,如淋巴結呈輕度出血或只有水腫現象。腎、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點,脾稍腫、邊緣有1∼2處小梗塞病灶。迴盲瓣腸段可出現潰瘍、壞死,但難得見到鈕扣狀潰瘍的病變。用多種實驗室診斷的方法可查出豬瘟抗原。
      3  非典型性豬瘟病因分析
      3.1 母豬持續性感染---母豬持續感染和仔豬胎盤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我們首次在實驗室成功地利用豬瘟野毒人工複製了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帶毒母豬動物模型,此母豬可持續帶毒750天。這種豬甚至可以終生帶毒、排毒,可成爲豬瘟病毒的主要儲存宿主。最早報道豬瘟胎盤感染是在1955年,以後此類報道逐漸增多。胎盤感染後,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出現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從死亡仔豬體內可分離到豬瘟病毒。爲了研究持續感染母豬對仔豬的胎盤垂直傳播情況,再將這頭母豬與人工感染另一株豬瘟野毒的帶毒公豬或健康公豬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使其懷孕産仔,可産下帶毒的木乃伊胎和死胎,用豬瘟熒光抗體檢查胎豬均爲陽性,此後該母豬不能再次配種。爲瞭解帶毒母豬對同居豬和環境的污染情況,在母豬帶毒273天時,用健康陰性豬與之同居,可造成同居豬感染。至此成功地人工複製了豬瘟病毒胎盤垂直傳播及水平傳播的動物模型,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持續感染帶毒豬的存在,可形成豬瘟常發地區和豬瘟常發豬場。由這種母豬産下的仔豬多爲先天免疫耐受豬,這種情況常常導致豬瘟在豬場形成惡性循環,即豬瘟亞臨床感染→胎盤感染→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帶毒→後備母豬→亞臨床感染。如此惡性循環,使得帶毒豬在臨床中有3-33%的帶毒率。
      3.2  仔豬先天免疫耐受---由母豬持續感染和仔豬胎盤感染引起的免疫失敗現象,除了出現上述生産水平降低的情況外,經胎盤感染出生後存活的仔豬往往成爲持續感染者,可長期帶毒、排毒,其本身並不表現臨床症狀。這種豬除了對豬場造成惡性循環外,這種經胎盤感染的仔豬出生後,吸吮初乳,數日內病毒血症可一過性降低,但病毒存在於全身上皮組織、淋巴樣組織和網狀內皮組織,這種感染豬不能建立中和性抗體反應,形成免疫耐受,以至於對疫苗免疫後不能産生免疫反應。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ntorf株給妊娠40、70、90日齡的母豬滴鼻感染,結果引起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出生後多爲死胎、木乃伊胎、流産,或出生後在1周內到11周內死亡,出生後存活的發病豬無臨床症狀,解剖爲胸腺萎縮、淋巴結腫大。由此證明了持續感染帶毒母豬所産仔豬對疫苗免疫後不能産生保護作用的免疫耐受機制。
另外,我們類比生産中的實際情況,對無臨床症狀的豬瘟陽性經産母豬所産仔豬進行免疫效力試驗研究。兩頭母豬分別産下兩窩仔豬,帶毒率分別爲5/11和12/14,産仔時按仔豬産出順序隔頭進行臨時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種,1小時後再吸初乳,再用標準石門強毒進行攻擊。免疫豬瘟疫苗不能使帶毒仔豬産生免疫保護力,接種疫苗的5頭豬在強毒攻擊後死亡4頭。結果:豬瘟病毒持續感染對胎兒發育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豬瘟病毒持續感染母豬可經過胎盤垂直傳播病毒給仔豬,攻擊前死亡的豬全是帶毒豬;吃初乳和疫苗接種不能阻止帶毒仔豬的死亡,並且形成免疫偏離現象或免疫耐受現象,導致免疫失敗,甚至誘發豬瘟,通過此項試驗也得到了證實[8]。通過病理切片觀察,豬瘟病毒持續感染可導致母豬生殖器官産生病理變化,特別是卵巢的病理變化,使卵泡結節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後導致功\\\能障礙及繁殖障礙。
      3.3  帶毒公豬的垂直傳播---用RT-PCR檢查帶毒公豬自然交配所産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結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與帶毒母豬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與帶毒公豬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試驗證明帶毒種豬不僅能通過母豬胎盤垂直傳播,而且能通過公豬精液垂直傳播豬瘟,這是造成豬瘟持續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綜上所述,豬瘟持續感染母豬造成的垂直傳播是引起仔豬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及不發病的仔豬帶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它所産生的水平傳播方式,還會造成其他豬的感染並污染環境。因此一旦種豬場有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種豬存在,就會引起免疫耐受,導致免疫失敗,時刻都有豬瘟發生的危險。因此要根除豬瘟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及時淘汰帶毒種豬,對種豬場進行徹底淨化。
      3.4  免疫水平低下---疫苗接種仍然是目前我國防制豬瘟的唯一手段,C株疫苗的保護力是舉世公認的,近年的研究仍然支援這一觀點。然而,當前疫苗的免疫效果通常是以能防止臨床感染爲標準的。應用這一標準進行免疫,常有部分豬免疫後,抗體水平達不到防止亞臨床感染水平,這部分豬感染強毒後常可引起亞臨床感染等。此外,目前國內外在疫苗的使用劑量上差異也較大。歐洲藥典規定,用C株疫苗免疫時,肌肉注射劑量爲400RID(100PD50);臺灣則要求每頭份劑量爲500RID。我國目前豬瘟疫苗生産均用犢牛睾丸細胞培養,免疫劑量爲每頭份150RID(37PD50),遠低於歐洲與臺灣的標準。免疫劑量不足致免疫後抗體達不到保護亞臨床感染水平,以致出現持續性感染是近年豬瘟流行和發病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多病原混合感染---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國養殖業是十分普遍的問題。這些病原混合感染動物後除了引起各自的疾病外,與其他疾病之間的關係也是引人注意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1)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對豬瘟疫苗免疫效力有影響:我們用PPV、PRV、PRRS3種非豬瘟病毒單獨或混合感染對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它們單獨或混合感染後明顯影響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力,免疫豬在豬瘟在強毒攻擊後呈現持續帶毒。在田間,接種了豬瘟疫苗仍出現非典型性豬瘟的現象時常出現,儘管有疫苗質量、免疫程式和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等因素均可導致此類現象的出現,但非豬瘟病毒的混合感染可否導致豬瘟病毒致病力增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2)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可增強豬瘟病毒的毒力。研究結果表明,儘管PPV、PRV、PRRS其中任何一種病毒單獨感染對低致病力的豬瘟病毒沒有毒力增強作用,但三種病原混合感染對低致病力豬瘟病毒的致病力確有明顯的增強作用。
       3.6  病原基因型的多樣性變化---由於病毒抗原差異,部分豬瘟病毒可以通過躲過抗體的中和作用引起持續感染。試驗證明,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株接種動物産生的抗體對不同的野毒株的中和能力差異很大,通過對11個豬瘟毒株的體外抗體細胞中和比較試驗表明: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種産生的血清抗體在1:64稀釋時能中和9個野毒株,另2株在1:8稀釋時才能中和,其中有1株在抗體1:4稀釋時才能能中和。總的看來,兔化弱毒疫苗接種後産生的抗體在體外對野毒株的中和作用還是不錯的,但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11株中有2株只有在抗血清1:8稀釋時才有中和作用。如果這20%的野毒株在動物體內也能躲過免疫血清抗體的中和作用而引起持續感染,那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導致非典型豬瘟的發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4  控制措施
      4.1  堅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相關規範 ---加強法制建設,嚴格執法,建立垂直管理體系,穩定和加強基層防檢隊伍建設,使獸醫防疫、檢疫,特別是防制豬瘟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軌道。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法》、《豬瘟防制技術規範》和《豬瘟檢測技術規範》及相關的條款,並保證這些措施的實施及落實;建立國家豬瘟流行病學資料庫及預警預報系統,做到資源、資訊與技術共用,發揮利用效率,並且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緊急反應系統。
      4.2  加強豬瘟免疫監測,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式---開展豬瘟的免疫監測可隨時掌握豬群群體免疫狀態,制訂適合於不同豬場合理的免疫程式,隨時淘汰免疫耐受豬(疫苗接種後不産生或僅産生低水平抗體的豬),保持豬群的整體免疫水平在85%以上。我們類比自然感染的亞臨床狀態和低抗體水平狀態來進行不同劑量疫苗免疫效力的研究,對豬瘟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對其他産生免疫失敗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經研究發現母源抗體滴度對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護效力有影響,當母源抗體滴度在16倍時,將疫苗的免疫劑量加大到2到4頭份,能抑制母源抗體干擾,達到較好的免疫效果;另外研究還顯示低水平的母源抗體不能抵抗豬瘟野毒感染,因此及時監測母源抗體滴度,正確地按規程進行疫苗免疫注射能確切地抵抗野毒的感染。而主動免疫後的抗體水平只要在8倍以上,均能抵抗強毒的攻擊。再次提示,適當加大免疫劑量可以適應田間的帶有母源抗體仔豬的免疫。
      4.3 正確採用初乳前免疫 ---初乳前免疫又稱爲零時免疫或超前免疫,是在乳豬出生後立時注射2頭份豬瘟疫苗,這是解決母源抗體干擾、迅速提高初生仔豬抗體水平的有效方法,常爲一些豬瘟污染嚴重的場、戶所使用,尤其是表現爲持續感染的豬場。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夠避開母源抗體並在機體內複製,刺激免疫系統産生反應,較早地産生抗體從而發揮主動免疫作用。但必須按規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後1--2小時才允許仔豬吃奶;稀釋後的疫苗應放在帶冰的冰瓶中貯存,隨用隨取,否則仍可造成免疫失敗。初乳前免疫後應在豬35和70日齡各再注射4頭份豬瘟疫苗1次。人工試驗證明不論吸初乳後半小時或1小時注苗,疫苗免疫效果均不如超前免疫的效果好。
      4.4  堅決淘汰帶毒豬,慎重引種,定期監測 ---非典型帶毒豬的淨化是是控制豬瘟,甚至消滅豬瘟的重要手段。對於非典型性豬瘟在種豬場的發生,在我國採用全部撲殺的辦法來控制和根除顯然不現實,種豬一旦感染病毒造成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是造成一個豬場豬瘟持續感染的總根源,而且要實施全場所有豬群的淨化又有一定的難度。經我們幾年的探索,總結出一套在豬瘟病毒嚴重污染的豬場中,以淨化種公、母豬和後備帶毒種豬的措施。具體的做法是一旦確認豬場存在豬瘟時,立即實施淨化,對全場所有種公、母豬逐頭活體采扁桃體,進行豬瘟螢光抗體法檢查。只要檢查出陽性(帶毒)豬,一律立即淘汰,嚴禁將帶毒豬作爲種用,尤其在引種時嚴禁引入帶毒豬。淘汰帶毒豬後清圈消毒,結合做好其他綜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種群,繁育健康後代。對可疑病豬就地隔離觀察,凡被病豬污染的豬舍、環境、用具等都要進行徹底消毒。一般3個月便可初見成效。每6個月進行一次。大約經過4次淨化後,豬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顯。
      4.5 豬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正確使用---豬瘟兔化弱毒對許多國家消滅豬瘟起到了關鍵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廣泛使用,它也是我國用於豬瘟預防注射的唯一疫苗。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僅對不同豬瘟病毒變異株可産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護,適當加大疫苗免疫劑量還能減輕或抑制母源抗體干擾。因此,不應懷疑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只要選用的豬瘟弱毒疫苗是正規廠家生産,完全可以獲得有效的免疫保護效果。但考慮到當前豬瘟的流行特點,在制定合理免疫程式時加大首次免疫疫苗用量至4頭份,可有效地防止仔豬發病與死亡。尤其應注意從出廠到使用全程都要保證冷藏貯運。
      4.6  自繁自養,全進全出---自繁自養可減少豬瘟的傳入。爲切斷豬瘟傳染機會,對不同飼養階段的豬要全進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産房和保育舍的全進全出。圈舍空出後先清理污物,然後徹底沖洗,待乾燥後用較強的消毒劑如氫氧化鈉、過氧乙酸或甲醛等進行2--3次認真消毒,再空欄7--10天後才可裝豬。日常也要用刺激性較弱的消毒劑定期進行帶豬消毒。
      4.7  綜合防制---非典型性豬瘟的發病與環境條件、飼料營養、管理緊迫等關係密切,必須努力加以改善和優化,以增強豬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
*****版主責任聲明:以上內容部分因應兩岸用詞差異,版主有將部分名詞進行調整,旦內容沒有更動*****

以上資料摘錄自以下網站
http://www.caav.org.cn:8000/caav ... 5&articleId=106

[ 本帖最後由 Jessie 於 2006-7-25 02:36 PM 編輯 ]
總帖子數排名︰4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7-25 14:35:13 | 顯示全部樓層
日前有人參加邱明堂老師的講課,邱老師也提出,一般豬場對種公豬和種母豬的豬瘟免疫方式大分為兩類:
1.公豬固定時間補強,每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 母豬空胎(一般是離乳時)補強
2.全場用每年固定時間補強,每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

第2種全場同時補強的方式,固然可以簡化作業流程和節省疫苗,對其中部分懷孕早期(40天內)的母豬卻造成一個風險,因為懷孕早期的胎兒免疫系統還在發育中,給懷孕早期的母豬施打豬瘟疫苗會導致這些胎兒產生"免疫耐受性",也就是說,懷孕早期施打豬瘟的母豬所生下來的小豬,未來無論使用哪一種豬瘟免疫方式,都無法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最不幸的是,如果這些有"免疫耐受性"的小豬被選留當作種豬之後,會有更多更多免疫反應不良的後代,導致全場的豬瘟免疫水平的紊亂!!

所以,請大家務必避免給懷孕早期(40天內)的母豬打豬瘟疫苗囉!!
總帖子數排名︰4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7-25 14:48:37 | 顯示全部樓層

哺乳豬 (3 週齡) 之豬瘟病例

http://www.nvri.gov.tw/veter-info/vp/86/hc/13-15.htm
哺乳豬 (3 週齡) 之豬瘟病例
  林正忠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

一、病歷:
  彰化縣線西鄉,某一貫作業養豬場,總飼養頭數約 1500 頭。分三大棟飼養,為「一條龍」式長條連棟式豬舍。其與鄰近豬場十分遙遠。本豬場之經營為純粹家庭式、外購飼料飼養之養豬戶。曾於八十四年六月自外場購入小豬( 因該場曾疑似受 PRRS 感染,導致自產仔豬不足)。而購入及自產之仔豬陸續死亡,經該場之顧問獸醫師診斷為慢性豬瘟。本場之疫苗使用情形不明,據畜主及其子(實際負責哺乳舍管理者)兩者之說法不吻合。但可確知該場目前採用仔豬哺乳前豬瘟免疫已數月,可是未能確實執行;小豬為四、六週免疫。母豬可能已數月未打。(該場無任何疫苗使用及母豬之生產記錄可查)。
  本次疫情為,本年二月底時該場二至三週齡哺乳仔豬,發生蒼白、沈鬱、 喘息、下水樣黃痢。發生率以哺乳豬計算約 70%,致死率約 100%。故於今年三月八日送檢三頭三週齡仔豬至本校獸醫教學醫院進行病理檢驗。
         
二、肉眼病變:
  三頭病豬病變均十分相似:外觀可見全身蒼白,被毛粗剛。全身多處臟器可見多發出血灶;包括:小腦軟腦膜及實質、胃腸道黏膜面、心臟心內外膜、腎臟、會厭、膀胱黏膜面等 。大多數全身淋巴結呈周邊出血。胸骨肋骨關節呈串珠狀腫大,切面下呈生長板拉長且不規則或破碎。肺臟方面,每一頭豬病變略有差異但均可見部分胸壁與之黏連。扁桃腺潮紅充血。
         
三、組織病變:
  大腦與脊髓可見血管圍管現象(以淋巴球為主)並可見 gliosis 及 satellitosis(oligodendrocyte 聚集)等非化膿性腦炎病變。小腦可見多發出血灶於腦實質及腦膜。肝臟可見髓外造血現象。淋巴結周邊出血,胃腸道黏膜面 、心臟心內外膜、會厭、膀胱黏膜面等亦可見出血灶。腎臟除出血灶外上可見間質有許多淋巴球聚集浸潤。肺則為典型纖維素性滲出性支氣管肺炎及燕麥狀細胞排列於壞死區外圍。
         
四、微生物檢驗:
  扁桃腺行冷凍切片做豬瘟抗體間接螢光染色,可見細胞質中有特異性螢光 。HC IFA(+)
  腦及淋巴結中未分離到有意義之細菌。
         
五、診斷:豬瘟(Hog cholera)
         
六、處置、控制、預防:
  經通知所轄防治所及省家畜衛生驗所做進一步確診為豬瘟後已全面補強豬瘟疫苗,現在已無豬瘟病例發生。
         
七、討論:
  本場全場仔豬,於三週齡時發生典型豬瘟病變,其可能原因有二:一為野外豬瘟強毒之入侵。二為仔豬之移行抗體不足。野外強毒本實驗室無法證明。但移行抗體之力價不足,可能原因如下:
       1.母豬之空胎時豬瘟疫苗未打,造成藉初乳傳給仔豬的量不足,或者仔豬未吃到足夠量的初乳及吃初乳之時間太晚。
       2.該場之不確實或者錯誤的初乳前免疫操作,可能仔豬已吃到初乳再施打疫苗,造成移行抗體之損耗;或者太晚吃到初乳使仔豬之移行抗體之被動運輸效果不佳。
       3.隨著仔豬日齡之增加,其體重成倍數的成長,因此更會稀釋血液中移行抗體的力價(純粹由定量的抗體與倍增的血液量來考慮)。因而於二或三週齡仔豬的移行抗體力價無法保護野外強毒的攻擊。
總帖子數排名︰85

升級   50.16%

發表於 2006-7-25 19:53: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YAMADA 於 2006-7-24 11:05 PM 發表
如果仔豬部份做了HC初乳前免疫,部分未做,但是已經混養,請問
一、在6至9週可以做疫苗的追加嗎?
二、6至9週未追加,9週以後還可以補嗎?
在臨床豬病學頁272中提及「未免疫母豬所分娩的小豬,在6週齡時接種馴 ...

那要看你那部份未作的
移形抗體可以保護到六週
作與未作的可以用耳號區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