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6|回復: 0

全球糧價中國最低,六大問題考驗糧食安全 [中國畜牧獸醫信息網]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46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8-5-7 11:5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全球糧價中國最低,六大問題考驗糧食安全
作者:
時間:2008-05-06
來源:


  編者按:近來,一場席捲全球的“糧荒”引發各國的關注,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因為糧食緊缺發生了騷亂。“糧荒”自然引發了糧價飛漲:據統計,自2007年中至今,全球糧價上漲大約40%。僅今年前兩個月,世界糧食價格就上漲了9%。今年3月,大米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下28年來最高……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官員甚至認為,全球食品短缺已處“緊急”狀態。
  不過,許多觀點認為,此次全球性的糧價飛漲,對中國影響有限。新華社《上海證券報》撰文分析指出:雖然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年國內糧食價格將保持上漲趨勢。但我國糧食供給目前保持大體平衡,國內糧價更多是受政策影響,因此我國國內糧價受國際影響有限。目前,中國的糧食價格是全世界最低的。
  然而,儘管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遇到什麼威脅。但在糧食生產、流通的一些環節,我們卻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若不加以及時化解和處理,糧食危機可能在潛伏一段時期後在我國爆發。

  ○問題一
  ■國際糧價高,糧食出口如何控制
  綜合《農民日報》及《中華工商時報》報導:“在目前國際上糧價飆升,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糧荒的情況下,可以說,中國是一片綠洲。”國家糧食局研究員、著名糧食問題專家丁聲俊近日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儘管國際糧食儲備現在是30年來最低的,但我國的糧食儲備卻連年增加,現在有1.5億到2億噸的庫存。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規定,糧食安全係數即糧食庫存相當於消費量的比例達到17∼18%就是安全的,而我國達到了30%以上。
  然而,也正是因為我國糧價處於全球最低價的“綠洲”,其中的“差價”才容易激發糧食出口的衝動。丁聲俊分析說:從目前的趨勢看,漲價的壓力在短期內無法扭轉,有些權威機構預測近一兩年都會面臨漲價壓力。目前,大米、玉米、小麥等國際價格都高於國內,再加上能源、資源型產品價格上漲,比如石油漲價導致國際運費提高,化肥國際價格上漲了200%。以糧、油料為原料的製成品價格也持續上漲。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經濟聯接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由於價格的傳導作用,國際糧價暴漲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壓力也在加大。
  實際上,為確保證國內糧食供應以及抑制糧食出口,我國政府已經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了一系列宏調措施保障國內供求。財政部先在2007年12月20日宣佈取消小麥、稻穀、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然後在2007年12月30日進一步宣佈,對上述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徵收5%至25%不等的為期一年的出口暫定關稅。
  然而,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近日表示:儘管我國已經採取了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但由於我國的價格和國際並不接軌,所以即使加上30%的出口稅,把糧食出口到國際市場,仍遠遠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
  今年以來,大米出口量超過世界總出口量的1/3的埃及、越南和印度等國先後對大米出口進行了限制,印尼也表示要緊隨其後採取措施限制大米出口。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紛紛把大門關閉,反映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對此,丁聲俊認為,當前國際糧價暴漲,我國成為低糧價區,應嚴控大宗穀物的出口。不能為了掙錢而不顧糧食安全。重點應放在控制穀物出口,對小雜糧可以考慮讓其自由出口,因為小雜糧主要產自邊疆乾旱半乾旱地區,它的出口是特色產業,有利於國內生產,與大宗糧食產品有所區別。
  ○問題二
  ■控制CPI與控制糧價上漲的兩難
  綜合《光明日報》《農民日報》及《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今年一季度,我國CPI資料已高達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1.0%,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8個百分點。CPI的持續走高,讓我國要在年內實現CPI控制在4.8%的目標顯得更加嚴峻。因此,控制糧價上漲,又多了一重反通脹的意義。
  然而,國家糧油資訊中心主任尚強民表示:在去年以來的食品價格上漲中,糧食價格上漲並不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主要還是由於豬肉和食用油的價格上漲較快。以北京地區為例,2006年4月富強粉的批發價格每斤是1.06元,現在是1.08元一斤;大米批發價格現在是每斤1.37元,而去年同期是1.41元。小麥豐收供應充足,麵粉價格自然不會有太多上漲,全國粳稻豐收,大米價格還要下降。
  丁聲俊則分析說,當前國內的糧價上漲有四大特點,就是溫和性、合理性、結構性和可控性。溫和性是說我國目前的糧價上漲是溫和的,2007年糧食價格上漲只有6.4%,拉動食品上漲的主要是豬肉和植物油;說目前國內糧價上漲合理是因為過去糧食價格長期偏低,目前的這種上漲是處於合理區間的恢復性上漲;結構性是說在我國是有些地方糧價在漲,有些地方還偏低,主要是南高北低,北方糧食主產區有些地方的糧食還低於最低收購價,而且有地域區別,西北糧價比較高,河南低;可控性是一旦國家採取宏觀措施就能把糧價穩住,現在的成品糧價格是略高於1月,糧食公開拍賣、競價銷售和糧食最低收購價兩大政策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現在,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關注前所未有,各項政策紛紛出臺,這些政策中又以平抑糧價為多。對此,南京農業大學國際食品和農業經濟研究中心鍾普甯曾表示,當前控制糧價政策,可能會造成一年之後糧食供給不足。所以,在補貼沒有跟進的前提下,一味壓糧價並不會阻止國際糧食危機擴散到國內,反而可能促其惡化。在供給充足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價格只是提前釋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如果僅僅關注於CPI的穩定,那麼可能在一年之後我們所面對的就不僅僅是價格危機了。
  對通貨膨脹的恐懼,普遍存在於市場經濟國家。應該贊同將防通脹置於核心地位的管理理念,但在糧食問題上,通脹的恐懼並沒有糧食短缺所帶來的危機更大。然而,現實情況要求我們既要實現CPI調控目標,又不能過度打壓糧價,這似乎陷入了一種兩難的矛盾境地。如何平衡二者的關係?考驗著有關方面的智慧。
  ○問題三
  ■農產品的金融屬性令“炒作”風險難免
  綜合《光明日報》及《農民日報》報導:連續四年的糧食豐收,我國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得以從容面對這次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衝擊。然而,儘管由於糧食供給的充分,使我國能夠在全球“糧荒”的情況下“免疫”。但由於農產品也具有金融屬性,在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呈現一體化的今天,倘若國際投機資本趁機介入惡炒糧價,依然能使這次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我國。
  這種隱患,其實已有先例。尚強民舉例介紹說:大連豆油期貨價格1月24日時才9910元一噸,國內外惡炒南方雪災因素後,3月3日價格達到了14154元。當晚國家發改委開會研究怎麼調控國內偏高的食用油市場。第二天一開盤大連交易所豆油價格上漲500多點之後,大幅度下跌了1000點。同時美國貝爾斯登公司出現問題,據稱有50億美元從商品期貨中撤出,芝加哥市場大豆、豆油價格出現大幅度快速下跌行情。這一次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原因就在於中國因素被惡炒。有研究指出,美國指數基金進入期貨市場沒有頭寸限制,龐大的資金做多期貨,可以使商品的價格完全背離商品供求的基本面。
  丁聲俊也強調說,在國際糧價暴漲的情況下,要高度警惕投機和陷阱。他認為,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趨勢影響,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原來在房地產、債券等傳統金融產品上的吸引力減少,投機資本也已涉入糧食這一大宗產品。相關部門應建立起自己的資訊體系,加強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的話語權。
  ○問題四
  ■城市化進程,令國內供需平衡存變數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巡視員張紅宇指出,從2006年年底持續到現在的糧價高位運行,意味著中國的農產品的供給又到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新的供需平衡緊張階段,且供給偏緊。
  10年前,當中國的糧食產量於1998年達到歷史頂峰5.12億噸之後,中國政府曾經對農業的發展做出過判斷:我國的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的新階段,農產品供給基本平衡,且豐年有餘。由於擔心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存在“結構性、階段性和區域性的過剩問題”。從那年開始,執行了多年的糧食收購保護價開始被逐步取消。
  張紅宇表示,1998∼2008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國農業自身出現的問題,使得中國糧食供需出現了新的問題。以工業化發展為例,2003年∼2006年中國玉米生產量年均增長7.9%,這樣的增速在農業領域已屬驚人。但同期,中國玉米的加工轉化能力年均增長高達20%,3倍於玉米生產的增長。
  除了工業化對農產品的消耗,城鎮人口結構和食品消費結構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有了新的變化。
  截止到2007年,中國農村勞動力總量為4.9億∼5億人,其中有2.2億人口是從事非農產業。“這些人過去是糧食、肉類的生產者,現在變成了純消費者,需求大大增加了,自然極大的增加了我國糧食供給的壓力。”張紅宇表示。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也給中國的農業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舊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之中。中國18.27億畝耕地要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無論如何,這個資源緊張狀態將時刻存在。
  ○問題五
  ■惠農政策“打折”,鼓勵生產仍任重道遠
  綜合《光明日報》《農民日報》及《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尚強民認為:3月27日國務院對加強2008年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做出了全面的佈置,提出了10項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有利措施,隨後又對全國的稻穀生產做出了全面部署。這樣,將穩定糧食生產,對於確保我國的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這些惠農政策,卻因為在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出現種種問題,使得真正落到農民手中的實惠並不多。惠農政策大打折扣,農民的積極性還能保證嗎?
  例如:今年,國家安排5625億元投入三農,比上年增加1000多億,其中,250多億元直補給農民。但因化肥為主的農資價格上漲高於糧價上漲,巨額補貼僅在農民手中打個轉,全部成為上游廠商的收入。而化肥在農業物資中占比較大,250億可謂多流轉到化肥行業的各個環節,出於化肥行業上游的鉀肥最多。而廣遭業內質疑的,即是壟斷國內鉀肥進口和銷售主要廠商之一的中化集團。山東某化肥上市公司人士直言不諱地指出:鉀肥上漲,是國際和國內的壟斷造成的。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化公司主要股東有北美CANPOTEX銷售公司的成員,在每年進口鉀肥價格談判中,中化公司作為中國進口方的代表,其實是和其大股東談判,在股東利益最大化和國內進口企業利益的考量上,很難趨於平衡。而鉀肥氣勢恢弘的漲價中,中化集團從國內企業及產業鏈終端所攫取的巨額利潤,其實被國外廠商坐享其成——其中,就包括國家的250多億元的對農直補。
  有調查顯示:隨著以化肥為首的農資漲價,加上政府控制糧食價格上漲,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在不斷下降。曾有記者在全國產糧大縣四川岳池採訪時,發現一個老農在農資店櫃檯前站了好久仍拿不定主意:“化肥價格翻了番,不知道明年的稻穀是個啥子價,這化肥買還是不買?”
  據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教授不久前對東北、華北農村的調查,發現有部分農民將耕地從種植糧食作物轉化為種植油料作物。而張紅宇在調研中也發現,因為投入成本過高,南方一些水稻高產區已經出現了雙季稻改單季稻的情況。
  多位學者、官員預期:由於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未來國內糧食供給將會持續緊張,從而導致價格上漲壓力更大。“可能為未來幾個月甚至是一年後的價格暴漲埋下了危機。”黃季焜說。
  ○問題六
  ■糧食庫存流通體制存隱憂
  綜合《農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21世紀經濟報導》及《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不久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一份關於世界糧食形勢的報告中說,已經不多的世界糧食庫存預計會下降到20多年來的最低點。而在這種世界性的“恐慌”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大膽發言製造了新的“緊張”情緒——他在不久前的“兩會”時曾指出,有人向其反映國家糧庫存在虛報現象,至少有兩個地方糧庫是空的。
  而近日,有媒體報導了安徽當塗糧庫儲備不足的問題,雖然隨後有國家糧食副局長郤建偉表態稱“糧庫常態是應該有糧食的,但糧庫沒糧食本身不能說明問題”,但依然有觀點認為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袁隆平指出的問題。
  除了庫存資料的疑問,糧食物流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曾有專門調查顯示,目前中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庫存占全國總庫存量的70%,而北京等7個主銷區的庫存占全國總量不到10%。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廣東糧食自給率不足40%,六成糧食需要從湖南、江西、廣西、安徽等省區調配,同時,還要從東盟國家進口糧食,年缺口糧食達2400萬噸,是我國第一缺糧大省。
  “由於糧食生產消費的這種區域不完全對稱,使得糧食一旦流動不暢,很容易引起糧價波動,建議銷區增加庫存。”有糧食專家建議。    丁聲俊則指出,應適度增加西部地區和交通不便地區的糧庫數量,以備不時之需,因為這些地方由於交通不便,一旦出現類似今年1月出現的雨雪災害,外地糧食很難及時送達。
  然而,與專家的期盼相反的是:一些糧食主產區,卻開始大建糧庫。作為小麥主產區的河南省,就是其中的代表。有記錄顯示,僅在4月17日當天,河南省發改委就統一備案了3家大型糧庫,另有兩家未通過備案的糧庫,實際上也基本上建成並開始投入使用。按照糧食托市收購的相關規定,一個10萬噸的糧庫、數十名工作人員,一年的毛收入可達1300萬元。“省級投資主管部門的備案制度實際上沒有太大的約束力,地方糧庫投資衝動太大了,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糧庫專案冒出來。”河南省發改委一位人士表示。
  然而,糧庫增多,糧庫之間的爭奪必將愈演愈烈。河南省糧食系統資深人士分析說:“糧庫多了,賣糧的少了,必然推高糧價。”該人士稱,如果市場糧價過高,糧庫則會小麥收購季節前,通過所控制的企業在市場上將自己的存糧以低價拍走,待收購季節時,糧庫再執行最低收購價收購自己企業手中的糧食。“第一,繼續套取收儲費用;第二,獲取利差,因為收購價格每年總是在提高。而這些糧食,整個空轉過程中,都是一動不動地呆在糧庫裏。”
  此外,倉儲企業的盲目擴張,對於整個糧食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也是不利的。“這會造成糧食生產者和下游企業之間的食利者越來越多,形成惡性競爭,對糧食價格的穩定也不利。”該資深人士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