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1|回復: 5

英特爾能,為什麼台積電不能?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7-3-30 07: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下這篇社論
很多的想法套用在台灣的養豬產業
其實很適合



中國時報 2007.03.30 
英特爾能,為什麼台積電不能?
中時社論

    英特爾本周宣布在大連投資十二吋晶圓廠,兩年後將用九十奈米製程生產。業者憂心,不久的將來兩岸晶圓業的優劣勢將整個「豬羊變色」。英特爾是國際半導體龍頭,技術領先台積電、聯電是公認的事實。儘管生產自有品牌微處理器的英特爾與晶圓代工專業廠台積電、聯電並非競爭對手,但英特爾在中國大陸引入先進製程,假以時日透過技術橫向擴散,對大陸整體產業的提升效果,將可以預見。

    英特爾大陸設廠,對台灣而言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先進大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將會使兩岸競爭的優劣態勢加速翻盤。近幾年,台灣討論兩岸產業競爭,習慣地評估兩岸技術差距,概念上還是依循傳統「雁行發展理論」,認為後進者(中國大陸)與先驅者(台灣)仍將保有一定技術差距。這樣的古典理論,似乎認定大陸只是個生產基地。殊不知中國大陸做為一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經濟體,其吸引力除了低廉的勞動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其市場潛能。在持續二十年經濟高成長、人民逐漸富裕之後,大陸市場的吸引力只會擴大,不會縮小。許多世界級跨國企業大幅投資大陸,看重的也是其龐大市場,希望藉生產�消費同地的優勢,擴大企業競爭優勢。加入市場變因之後,中國大陸對於外商先進技術與投資的吸引力因而放大,其原本與台灣的技術差距,透過外商加速投資,整個翹翹板就可能一夕變盤。

    英特爾大陸設廠的第二重意義,在於衝擊管制思維。由美國主導的瓦聖納協議,追究源頭,其實是冷戰時期美蘇對峙的產物。如今,冷戰已結束多年,世界經濟早已進入後冷戰的新一波全球化,瓦聖納協議對於非軍事產業的管制,也有重新檢討的呼聲。根據瓦聖納協議,半導體輸出目前只開放到點一八製程。但美國政府不像台灣,並非鐵板一塊;根據英特爾的說法,中國大陸設廠投資案已獲得美國政府許可,二年後可用先進的九十奈米製程,甚至不排除用更先進的六五奈米製程。反觀台灣勞師動眾開了經發會,才恩准了點一八製程,而投資上限的緊箍咒,仍絲毫不見鬆動。對比於英特爾與美國政府的彈性,更突顯台灣這套管制思維的過時與可笑。

    瓦聖納協議到底要如何修改,台灣無容置喙。但面對全球化競爭,台灣政府起碼要讓產業與外商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如果英特爾能,為什麼台積電、聯電不能?我們認為,對於台積電赴陸設晶圓廠案,經濟部應立即主動請台積電補件,並召開會議予以重審;重審的標準,至少應比照英特爾予以放寬。只要美國政府同意十二吋,台灣為了晶圓競爭優勢,亦應同意十二吋。同理,假設美國放行六五奈米,台灣也應立即彈性核准六五奈米。這樣的亡羊補牢措施不僅對台積電適用,也應比照適用於聯電等其他晶圓業者。惟有如此,晶圓雙雄的世界地位才能得以存續。

    此外,對於非瓦聖納協議管制的產業,政府應全面放寬管制,包括投資上限的緊箍咒,以利台灣企業全球競爭。即使是需要高度監理的兩岸金融,政府也可從最低監理需求的「參股」銀行著手。坦白說,以投資上限這樣的管制項目限制企業發展,幾乎是共產國家「計畫經濟」的石器時代思維。現在,世界的經濟已經是知識經濟化、全球化了;如果行政當局再用石器時代的狹隘方法去管制台灣廠商,那麼台灣經濟就可能要靠石刀、石斧打天下了。事實上,讓台積電用八吋、點一八製程去對抗英特爾,已經等於是用石刀、石斧去對抗現代槍炮了。

    最近幾年,台灣輿論、學界與企業界充斥著「台灣人才、技術還領先中國大陸幾年」、「再過幾年,台灣就會被大陸趕上」之類的討論。但即使是同樣的結論,企業界與基本教義派也常做出不同的解讀。焦慮的業者往往會鞭策自己更上進,更有憂患意識;但少數基本教義派卻認為,開放大陸投資根本不需邁大步,反正「中國大陸的技術還落後台灣好幾年」。

    英特爾投資案清楚地告訴我們:台灣的優勢可能在兩三年之內消失殆盡。一旦台灣喪失了大部分的產業優勢,面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強權與區域封鎖,再想翻身就難如登天了。經濟部長陳瑞隆如果像「關心台視股權」一樣地關心台灣經濟,就該考量重審、放寬所有的赴陸晶圓投資案。亡羊補牢是否嫌晚,且看行政院如何作為了。
總帖子數排名︰50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7-3-30 20: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太懂...**"

這篇文章著重陳述事實,於因技術轉移迅速,台灣產業入不思進步將失去原有優勢地位
但也有點像是說,老大都跑了為什麼老二跟老三不能跑
世界的趨勢是明顯的,全球化,技術化和資本密集化
生產考量內部因素(勞力,資本,技術knowhow)和外部因素(政策,市場,運輸...)
但是設廠後,需轉移此技術給給此政府? 或是技術自動外流?
對擁有技術,但因被緊箍咒套住的廠商
就有點像是動物間的"社會促進作用"一樣
看著別人搶去吃的餅...十分心疼
也或許外部因素改變迅速...甚至國家可對外輸入產品限制或以總量管制税額
造成廠商較大的負擔
還是該想想,公司的世界競爭力在哪裡,短程,中程,長程目標
當然也有廠商"有奶便是娘"的心態
享受租稅的福利後,羽翼豐了,想要飛往另一林地棲息
台灣要如何有自己的競爭力,或創造競爭力
應該是深思的部分
就像是開放博弈是否為經濟的萬靈丹?降低遺產稅,台灣就會更有大企業投資?
政策是兩邊刃,如何掌握需要看這把劍的人如何巧妙運用
總帖子數排名︰21

升級   100%

 樓主| 發表於 2007-3-30 20:38:13 | 顯示全部樓層

ㄧ些想法

看到這篇會聯想到養豬方面
其實是因為之前去泰國viv的感受

大陸擁有的廣大市場
吸引著各式各樣的優秀公司進駐

韓國以日本為目標在急起直追
而全世界各種豬公司都在大陸設辦公室
直接進口
甚至連衛星豬場都有了

我們現在可以標榜的東西
韓國已超越
大陸 會很快追上

可惜我們又處在
亞洲各經貿圈之外
所以 就算沒了口蹄疫
日本 是不需要我們的生鮮豬肉的
總帖子數排名︰83

升級   56.11%

發表於 2007-4-3 13: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說穿了,就是要與世界接軌,不要自己關起門來在裡面喊爽,因為不管是WTO或是雙邊貿易協定,必須要取得資格才能玩,大陸目前就像是通往各地的關口一般,現在不去卡位,等到要用時就來不及了。
總帖子數排名︰22

升級   26.1%

發表於 2007-4-4 11:57:30 | 顯示全部樓層
在這裡憂心也沒用~~~盧姐你要不要去選一下總統呀~~~
  我們會支持你的~~~

升級   36.84%

發表於 2007-4-4 14: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台灣的內需市場太小,以至於沒有很大的產業縱深讓產業生根發展,這是讓台灣遠離市場核心的原因.
想想荷蘭,他是一個歐洲的小國,為什麼卻是商業大國,我想可能就可以找出台灣未來出路的答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