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6|回復: 0

【一步一腳印】不穿雨鞋的農夫 李班長的產銷班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4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9-4-12 23:5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TVBS 更新日期:2009/04/12 22:13

送菜貨車倒入集貨場,能載滿500箱蔬菜的大貨櫃,每天傍晚5點,照例開進桃園八德市
蔬菜第三產銷班的集貨場。

機器送出裝菜紙箱,出菜前,一旁待命的紙箱,已經堆得快到天花板那麼高,只等馬蹄
型的輸送帶一啟動,班長李傳添和他的10位班員,分別站在輸送帶旁,就開始行動。蔬
菜產銷班班長李傳添:「這籃就挑得不乾淨,這都不行。」
出菜前,產銷班的11人小組,得先把即將裝箱的菜,再檢查一次,李班長站在班員中,
每一籃從輸送帶,經過他面前的菜,是好是壞,都逃不過他的法眼。李傳添:「這些都
不行,這種的,不挑出來,不行。」
站在李傳添旁邊的班員,又被他念了一句,菜的品質不好,絕不能蒙混過關,任何一把
生產履歷上寫著,來自第三班的蔬菜,都事關11個人的榮辱,這就是第三班,和其他產
銷班最大的不同。
11位菜農,以單一品牌共同產銷,班長李傳添,就是把大夥聚集在這裡的,一個開始。
李傳添:「都是市場以前的老朋友,市場拆遷以後,大家就結在一起,結合在一起,因
為一個市場拆遷,要找到一個好的攤位,不容易,沒有人潮的地方,你就算你有一個好
的口才,也賣不了好價錢,所以大家就凝聚一個力量說,大家結合在一起,共同開發。」
揭開李傳添和10位班員的背景,李班長是第三班唯一的一位種菜出身的農夫,其他10人
,全都是半路出家。李傳添:「那一位是我們的副班長,我的副班長。」記者:「副班
長原本的職業是?」李傳添:「原本的職業是,賣皮件的。」
李傳添:「這位是我們以前的班長,他也得過神農獎。」記者:「所以,班長以前本來
就是做農的,還是有做過別的?」李傳添:「本來是在做紡織的,學電機啦,做紡織的
,不務正業。」李傳添:「這位是做水電的,以前做水電的,這個,是那個做照相館的
,那位是第二代啦,他以前是市場,他老爸在做市場生意的,跟我們做市場生意的。」
記者:「他們家本來是在做什麼?」李傳添:「賣豬肉。」
12年前,市場拆遷後,他們就決定,跟著本來也在市場賣菜的老同事,李傳添學種菜,
可別急著懷疑,來自四面八方的第三班,是一支不會拿鋤頭的雜牌軍。
根據統計,大台北地區,每20把葉菜,就有一把是來自李班長的這一班,鄉間小路旁連
棟的蔬菜溫室,總共就占了八德市31公頃的土地,平均每一位班員擁有1、200座溫室,
這個驚人的數字,就從李傳添的溫室開始,往他的班員,一棟一棟的綿延下去,一開始
,李班長是熱心的,幫沒學過種菜的班員搭溫室,後來又分享技術教大家種菜,就把菜
愈種愈多了。
李傳添:「因為,就是大部分都是銷售的困難,因為,就是它小面積的種植,都是一部
分,都是自己賣啦,一部分是交給販商賣,但是如果產量大的話,往往價格都會慘跌,
所以在種植這方面,往往都是沒也什麼問題,在銷路這方面,要下點功夫,所以幾年的
運作,我們積極再開拓市場。」
在市場自產自銷20多年的李班長,受過菜價層層播削的苦,市場拆遷後,他想做的,就
是讓菜農,能多賺一點。李傳添:「團隊的力量大,因為一個人來講,像以前說,一隻
筷子很容易折,就很容易斷掉,所以我們10支筷子的話,折的話不容易斷掉。」
李班長推說,自己沒念什麼書,不擅言詞,不過,他希望,鏡頭多拍一些,他的班員,
他說因為這個班的成績,不是只靠他一個人撐起來的。
邱垂亮夫婦,就是最近這幾年才加入第三班的,不是李傳添菜市場裡的老戰友,他們透
過朋友介紹,特地來找李班長。第三班班員邱太太:「那時候,剛開始要轉換成數位,
要轉換成數位時代以後,變得很多,所有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洗照片,我們是靠洗照片起
家,等於說整個業務量整個萎縮掉。」
一則,是因為事業面臨轉型,一則,也是為了健康,邱垂亮夫婦本來還有點擔心,他們
完全沒有農業背景。邱太太:「他(李傳添)就先教你,怎麼搭棚子,一般都是他會先來
,幫你規劃,你在外面看,怎麼搭,他就先搭給你看。」李傳添:「這裡太乾了。」
還好有李班長天天來幫忙巡視菜園,連這個利用機器,培育好發芽小苗再靠人工,埋土
裡縮短蔬菜生長期的機器,都是李班長研發出來,又一一分享給班員的增產秘密武器。
邱垂亮夫婦,過去的照相館工作,也因為李班長發明機器的啟發,用在種菜上,邱太太
手上,看起來很像車庫的遙控器,還有妙用。邱太太:「像我們自己做相館,比較知道
說,那個器材,什麼器材哪裡買得到,可以用得到,好用在哪裡,才知道說,接收器,
原來一個接收器,一個遙控器,就可以管理整個菜園的澆水。」
邱垂亮:「(李傳添)他是教我們說,不要下去做,要會管理,因為我們是取量,取量因為
我們面積都很大啦,每個人面積都很大,一個人,一天才拔100多斤,老闆在這裡,拔
100多斤,我這邊請10個(工人)的話,一個老闆,可以出產量100多斤。」記者:「你們
是,幾乎不用穿雨鞋的農夫,對不對?」邱垂亮:「可以說,可以說是拖鞋啦。」 不用
穿雨鞋,不用下田的邱太太,是輕輕鬆鬆的,穿著厚底涼鞋,踩在鬆軟的泥土上,巡視
菜園,因為李班長教給班員的另一項知識,學會種菜,只是入門,菜園更要會管理,如
果只是專注在農耕技術,卻忽略產銷,第三班,也沒辦法穩定生產出,足夠的蔬菜。
李班長教導班員們運用管理思維,創造當地更多就業機會。邱垂亮夫婦:「這邊要養200
多口的家庭,有時候,是我們登報紙啦,我們再挑,不是農民啦,就是這附近的人,有
時候,是我們培養出來的,現在很多工廠失業,現在工人比較好請的情形,就是這樣啊
,我報紙刊登,他來,我們看他的動作,手腳可以的話,我們就錄用啦。」 把種菜教給
員工,一天的栽種和採收之後,邱垂亮夫婦的神經,才正要開始緊繃,第三班,有一個
嚴格規定,每天傍晚5點10分,是分菜配菜的時間,既然是共同產銷,出菜的時間,絕
不能被耽誤。
李傳添:「我們在這整個運作上,有一些別人認為說,不合理的規定,就是說在整個運
銷工作上,我們有規定,什麼時候集貨,什麼時候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所有的規定,就
是看起來,好像不符實際上的道理啦,但是在整個運作上是要提升這個效率,所以我們
遲到1分鐘,是罰100元。」
這時候10位班員已經在集貨場,把剛剛運來的蔬菜,送上輸送帶包裝,既然是共同出貨
,就不能計較是誰家的菜,大家得一起加入包裝,直到發出聲響的輸送帶,突然停了下
來。第三班班員:「你也要罰,兩個都要罰,不對,他也改了。」
原來今天又有班員,不小心報錯了蔬菜出貨量。李傳添:「配菜如果說他本身,他往往
都不經心,往往說,造成班員的困擾,造成大家的困擾,所以他寫錯一個品項,就罰100
元,就是全部都歸納在班基金裡面,他才會認為說,我不要妨礙到整個團隊的時間。」
有班員私下說,李班長治軍嚴格、恩威並濟,但大家都願意聽他的,接受李班長以共同
品牌統一配菜、出菜,絕不私定價格、私下賣菜。邱垂亮:「譬如說,這個市場的價格
比較好,比較那個,他會先讓我們先出,他自己換出別的市場。」
這就是第三班班員,十幾年來願意對李班長心服口服的原因。李傳添:「在這十幾年來
的運作,大家都會認定說,往往吃虧就是占便宜,往往在大家團隊在一起,要讓他們知
道說,共同市場、共同經營,沒有永遠吃虧的道理,所以在整個運作上,他們看得到,
所以問題就愈來愈少。」
李傳添:「大部分的產銷班都是一對一,對菜販一對一的行銷方式,所以沒有做一個整
體的結合,所以應該怎麼講,應該力道會比較弱一點,因為他的數量,還是算滿少的,
所以在這方面,應該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是說,結合的力量比較大。」
團結力量大,因為這個概念,八德市第三班的蔬菜,每天集中送往批發市場、量販店,
等各個通路,而李班長帶動了10位班員養活,當地200多口種菜工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