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1|回復: 1

豬農轉向一切從頭•種菇油棕成功率最高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98

升級   58.68%

發表於 2009-3-28 10: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下文章由星洲日報�花城•2009.03.22 轉載, 僅供參考

養豬業自1999年在森州畫下休止符後,為了生活,豬農必須展開新的嘗試,在摸索的過程中,有人握緊了,攀得更高,有人滑了手,跌得更痛!

曾有一些行業像旋風般,吸引前豬農一窩蜂地去嘗試,最終有人失敗有人成功,這與環境、經驗和參考對象等無不息息相關。

目前,改種油棕是前豬農最普遍的轉向,此外,飼養各類家禽、從事小生意、種菇種果、養燕養蛙等都吸引前豬農的嘗試,一時間,各行各業像幼苗般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最終或枯萎,或茁壯,豬農都必須一一承擔。

【前豬農嘗試的行業】

●種油棕
成功率:高

情況:許多豬農在養豬業結束後,把豬寮推掉改種油棕,進而得到穩定的收入,去年油棕價猛漲時,前豬農坐享其成,隨著價格從高峰回落,盈利也跟著縮水。

油棕業不需要大量人力,大部份油棕園由老一輩的居民看守,年輕人則往其它行業發展。

●種菇
成功率:高

情況:種菇是近兩年才有人嘗試的新行業,至今武吉不蘭律和丹A新村各有一家和兩家種菇場,業者把前豬寮改裝後種菇。由於市場龐大,價格穩定,種菇前景看俏。

●種龍珠果
成功率:中等

情況:繼油棕之後,龍珠果是最多豬農選擇的農<7523>品,主要集中在武吉不蘭律和丹A新村,其它地區數量不多。

去年開始,怪病開始侵襲果樹,導致樹不長果,相繼死亡,令業者措手不及,至今仍苦無對策;此外,隨著越來越多人栽種,產量大增,龍珠果價格也相應下滑,高盈利時期宣告結束。

●養牛蛙
成功率:中等

情況:主要集中在C新村、丹A新村、宜嘜園和武吉不蘭律,因當初不熟悉牛蛙生態,失敗的例子不少,至今整個朱湖區僅剩大約10家牛蛙場,牛蛙主要供應到外州。

●捕魚
成功率:中等

情況:武吉不蘭律、丹A新村、雙溪立百新村和朱湖,大約50名前豬農改行捕魚,使當地漁民激增。捕魚收入無法與養豬比擬,可是只要漁民勤勞出海,至少能賺取三餐溫飽。

●養豬
成功率:中等

情況:養豬成本高,因此只有擁有足夠資金的前豬農會選擇到外州養豬,包括到馬六甲、雪州和霹靂。

不過人在異鄉,風險和營運成本相應提高,有者養得一帆風順,也有的虧了成本落得收檔的下場,被迫再向其它行業進軍。

●養魚、蝦
成功率:低

情況:養豬時期,每家農場都備有池塘,供水養豬,一些前豬農改用池塘養魚,可是因為魚的生態與水質的關係,養魚活動幾乎都失敗,其中武吉不蘭律曾是最多人改行養魚的地方。

部份前豬農在其它地點投資養虎蝦或白蝦,成功的個案比養魚理想。

●養牛
成功率:接近零

情況:武吉不蘭律和丹A新村曾有前豬農嘗試飼養乳牛,可是卻因為人為因素,導致牛主在出售牛乳時一波三折,利潤受蝕,最終導致飼養乳牛的農場全數關閉,前豬農再跌一跤。

養乳牛賠本,養肉牛的結果卻大不同,一家位於丹C新村的農場在改為飼養肉牛後,在肉牛市場上分得一杯羹,與成功攀緣。

【前豬農“轉向”例子】

徐季秋:從零開始
前豬寮變牛蛙場

來自丹那美拉C新村的前豬農徐季秋在8年前開始嘗試養牛蛙,從零開始,一步步摸索,漸漸走上軌道,如今前豬寮已成了一座擁有大約3萬隻蛙的牛蛙場。

前豬農其實對養蛙一竅不通,養豬時,任誰也沒想到會有養蛙的一天,不過既然踏上了養蛙路,就得自己去試探,從蛙場的溫度、水的適量、蝌蚪的生產、母蛙的來源到市場的開拓,樣樣都必須從經驗中累積。

走到今天,養牛蛙已成了前豬農熟悉的行業,養蛙場主要集中在丹A新村、丹C新村和宜嘜園。

當初抱著嘗試心態養蛙

徐季秋說,他當初是看到其他豬農嘗試養蛙,心想自己也不妨一試,於是投資3萬令吉把豬寮改裝成牛蛙場,利用現成的設備轉行。

他指出,這一試就養了8年,漸漸掌握養蛙的竅門,熟知牛蛙的生態,在這個行業穩步前進。

至少能三餐溫飽

他說,牛蛙的價格會有起落,不過幅度不大,目前的維持在每公斤8令吉,雖然無法與養豬時候的收入比較,但至少能賺個三餐溫飽。

丹C新村在浩劫時沒有被病毒感染的紀錄,不過政府為了杜絕病毒蔓延,把豬隻也一併銷毀,浩劫前,徐季秋飼養1100頭豬。

彭宏和:到雪州重操舊業
養豬業變數大冷暖自知

養豬養了數十年,丹那美拉C新村養豬農彭宏和在養豬業結束後,仍選擇重操舊業,跑到雪州去租地養豬。

別人看來,選擇老本行,問題應該不大,然而在別人的土地上養豬,面對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冷暖自知。

彭宏和說,他在是2005年起在丹絨士拔的東目租用佔地1英畝半的農場養豬,首批購入1500頭豬飼養,最初的投資額超過50萬令吉。

落飼料漲價盈利被吞噬

他說,首一年半,養豬業在豬價高扯的情況下唱好,有利可圖,但是之後的2年,在豬價滑落及飼料漲價的夾攻下,盈利完全被吞噬。

他指出,3年前飼料每噸只是600餘令吉,去年漲風狂吹時,一度漲至每噸1800令吉,隨後才從高峰回落,至今仍無法回返600令吉的水平,盈利被高扯的成本侵蝕。

養豬費用讓人透不過氣

以前在村裡養豬,一家大小都到農場幫忙,養豬是家庭事業,省時省力省開銷;現在在外地養豬,要請4個工人日夜管理,自己每天駕車來回兩地,連汽油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加上租金、柴油、飼料和電雜費開銷等,幾乎讓人透不過氣。

他指出,當地的養豬場密集,加上使用的是地下水,水源欠佳,一旦發生傳染病,很快就從一座農場蔓延到另一座農場,增加染病的風險。

他透露,基於養豬業不順利,在東目,農場轉手是常有的事,流露了當地養豬業的風險與不穩定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