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9|回復: 3 |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貨櫃 [複製鏈接] |
|
若不是貨櫃玉米的出現
恐怕我們還在吃$9 , $10的玉米:068
貨櫃與世界經濟的前世今生
許宏彬(成大醫學院STM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090301)
企業為生產更具競爭力的商品,發展出水平的全球製造網絡。本書從隨處可見但毫不起眼的大箱子──貨櫃切入,說明在此網絡中,我們的經濟生活受到的衝擊和改變。
很少人知道,曾經有段時期,金髮碧眼的芭比娃娃身上所穿的,是台灣婦女所縫製的衣服。芭比其實一點也不美國。她一開始是在日本工廠製造,幾年後台灣也有一家工廠生產。到了1990年代,芭比這個看似簡單的娃娃,國籍身分變得更加復雜:她的尼龍頭髮是日本製的、身體的塑膠原料來自台灣、色素是美國製,棉布則來自中國。
這則故事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它所代表的是現代企業捨棄過往固守一地(接近原料或市場)的垂直生產模式,改用水平的全球製造網絡,來生產更便宜、更有競爭力的商品。台灣企業早已透過代工等方式,在這個網絡中如魚得水。然而,這樣的網絡是如何被建立?如同許多歷史學家一樣,本書作者試圖說明我們從過往走到今日生活的過程,特別是經濟生活。而他的切入點則是一個隨處可見但毫不起眼的大箱子:貨櫃。
低廉的運輸是水平的全球製造網絡得以出現的先決條件。但是,在人們廣泛使用貨櫃之前,商品的運送成本相當高,特別是在港口卸載及裝載各種尺寸的袋子與箱子時。這不僅需要大量的工人與金錢,且往往曠日費時。要如何縮短將貨物從工廠送抵消費市場所需的時間與費用?使用標準化的,可以在各種交通工具(卡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中自由裝卸的大型貨櫃,是一個看來非常值得期待的解決方案,也是當時許多企業家、政治人物,甚至是軍方將領腦中曾浮現的點子。
本書描述大型貨櫃的尺寸及標準如何在各種政治、經濟糾葛及複雜國際情勢之中成形,最後在全世界廣為使用。作者將貨櫃視為一種技術上的創新,然而他卻清楚地指出,所謂的創新本身是沒有經濟價值的;貨櫃的創新必須被放在使用的系統中來討論,才能清楚看見各種資源如何被動員、競爭者與盟友如何加入、整個運輸系統如何重構,最後企業才得以透過新的運輸系統及貨櫃提供更多商品及低廉服務。這種著重新技術如何在社會中被使用、發展並重塑整個系統的取徑,是近來科技創新相關研究的重要特徵。
作者駕馭各種資料的能力、精要的分析與細膩的文筆,讓本書讀來清晰、動人。讀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貨櫃這個新鮮事如何衝擊許多人及許多城市的生活樣態,例如碼頭工人社群的成型與瓦解,以及紐約、倫敦等傳統大港的興衰。不過,本書中譯本在編輯與翻譯上仍有些許需要改進之處,舉例來說,中譯本34頁有漏譯文句,37頁誤將flash譯為「機體」,編輯也未能將美製單位(呎、磅)等換算為國人日常使用的公制,表六的全球大貨櫃港資料也沒有將單位附上,以及未能將原書註釋一併翻譯等,這些漏失讓這本優秀的經濟史著作失色不少,甚為遺憾。
[ 本帖最後由 泰宏榮 於 2009-3-2 08:37 編輯 ] |
|
|
|
|
|
|
|
發表於 2009-3-2 14:54:40
|
顯示全部樓層
|
|
|
|
|
|
|
樓主 |
發表於 2009-3-12 08:41:12
|
顯示全部樓層
|
|
|
|
|
|
|
發表於 2009-3-12 10: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3# 泰宏榮 的帖子
感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