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1|回復: 0

國產品取代主要進口農產品之可行性分析

[複製鏈接]

升級   47.11%

發表於 2008-7-29 14:5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3237&print=1
發布日期:96/11/08
廖春梅
  加入WTO後農產貿易逆差逐年擴大,95年貿易逆差60億美元,較入關前增加57.0%;本(96)年上半年逆差亦超越上(95)年同期,達31億7千萬美元,增加6.3%。為防止貿易逆差擴大,甚而縮減逆差,擬進行國產品取代主要進口農產品之可行性分析。
壹、進口農產品分類
  全球各地氣候環境不一、生產資源之豐沛匱乏不同,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差異存在;在比較利益原則之下,透過自由貿易,物資相對缺乏的台灣,進口大量初級農產品,乃全球分工的必然結果。因此,在進行研究之前,依國內氣候環境、產業管轄權責及進口用途等,逐一檢視進口品項取代之可行性,並分析歸納為二類:(詳表1及表2)
一、非農業重點產業:小麥、棉花、可可、羊毛及木材等國內不宜生產之產品,砂糖、煙草及酒類等不屬農委會業務管轄範圍,羽毛及皮革進口後加工再出口產品,以上歸為「非農業重點產業之進口」, 95年進口值47億7千萬美元,占農產進口總值51.4%,其中「加工再出口」部分,95年貿易順差達3億4千萬美元,有效的縮減了整體貿易差額。
二、農業重點產業:穀類、水果、蔬菜、茶葉等農耕產品,肉類、乳品等畜產品,以及飼料魚粉、魚類、甲殼類等水產品,係屬國內生產成本偏高之內需農產品,95年進口值約45億1千萬美元,占農產進口總值48.6%,此為本文探討重點。
貳、進口取代之探討
  由前揭農業重點產業篩選玉米等55項主要進口產品,整理歸納為大宗穀物(占進口值14.1%)、水果(3.2%)、蔬菜(1.6%)、飼料(1.1%)、特用作物(0.8%)、肉類(5.3%)、乳品(3.9%)、甲殼類(0.9%)、魚類(0.7%)等12小項,各依其進口用途、期間及國內產業現況,研析國產品取代之可行性,茲將研析結果,簡述如后:(詳表3)
一、大宗穀物與飼料:玉米及黃豆為最主要進口品項,供作飼料之用;稻米則因關稅配額而進口。
(一)短期:
  • 獎勵擴大生產飼料玉米:在WTO農業協定農業境內支持(AMS)容許之額度下,取消飼料玉米保價收購並擴大獎勵輪作,提高國內產量為12萬公噸,取代縮減貿易逆差約2千萬美元及減輕政府財政負擔。(詳表4)
  • 持續推廣高優質良質米,並強化產品標示及國產品牌特色,避免廉價進口米混合出售,應可減少民間配額米之進口。
(二)中長期:
  • 調整飼料配方:玉米、黃豆為國內畜禽主要飼料,若以國產米、玉米酒粕或薯類澱粉取代,並透過飼料廠調整配方推廣;另擴大種植青割玉米及選育推廣豆科牧草,建立安全芻料供應體系,將可減少進口需求。
  • 生產酒精玉米:提煉酒精後之副產品(玉米酒粕),為毛豬、白肉雞及蛋禽的良好替代飼料。又酒精為現階段重要生質能源,生產玉米酒精除兼具能源供給、環境保護及減少飼料進口之多重功能外,更可符合京都議定書之CO2減量規範,以及減少稻米收購補助與農業境內支持(AMS)。(詳表5) (1)一座具經濟生產規模的玉米酒精工廠(年產1 0萬公秉酒精),計需原料玉米24萬公噸,並可產出7萬公噸之玉米酒粕,可減少飼料進口需求約1千5百萬美元。 (2)為充足供應酒精原料,需6萬3千公頃農地轉植酒精玉米。考量目前稻米生產供應及合理穀價的維持,可釋出1萬4千公頃稻田轉作酒精玉米,其餘由休耕地綠肥改植。
二、水果與肉類:
(一)短期:
  • 提升市場占有率:加強進口水果、肉品之檢疫與檢驗,有效降低進口量;落實業者自主品管及取締斃死畜禽非法流用,提升國產品安全衛生;持續透過媒體及全民參與分享方式,加強宣導時令水果與本土畜禽產品,增進國人認同度;建立本土禮品組合目錄,與超商賣場合作,搶攻禮品市場;輔導與速食業、坐月子中心及超市、量販店等建立穩定之供銷體系。
  • 刺激需求:因應不同消費需要,提供便捷採購服務,如企業及民眾團購服務、單身貴族的組合水果等;另開發適合國人的食譜與多樣食用方式,宣導修正養生夏補觀念,刺激消費需求。
(二)中長期:
  • 品質認證區隔市場:推動農畜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公開由農場到消費者之間所有生產流通資訊,經由TAP標章之品質驗證,以新鮮、優質、安全的新形象,贏得國人的信賴與消費,明確與進口品形成市場區隔。
  • 延長黃金銷售期:透過品種選育、保鮮技術提昇,以及改進現有電宰冷藏方式,延長果品櫥架壽命與肉品黃金賞味期,以展現「在地尚青」的優勢。
  • 依產品等級分級分銷:落實果品分級規格標準,確實分級包裝,再依差異化行銷策略,建立不同的銷售管道,滿足各階層消費需求,同時使優質產品獲得合理的對等售價。
  • 強化肉品標示制度:透過立法方式,要求超市量販店販售之肉品,需標示來源國、生產廠商及出廠日期;另加工產品亦應標示原料相關資訊。
三、特用作物
(一)提升自給率:持續透過「經典茗茶」之選拔,均衡發展國內高低海拔茶區之特色茶,滿足各階層不同年齡消費者需求;研究提升國產咖啡豆品質,發展咖啡產業。
(二)建立品牌強化標示:建立具地方特色之茶、咖啡及胡麻油品牌,強化原產地標示,與進口品區隔。
(三)結合休閒文化產業:茶的品茗文化、咖啡的感覺氛圍,最適宜與在地休閒農業結合行銷,帶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知識之深度旅遊發展。
四、蔬菜、乳品及部分水產品均無法取代
  新鮮蔬菜多於夏季颱風期間或國內無生產季節進口,為補充供應不足之所需;而國產牛乳生產成本高,無法取代進口乳品;另甲殼及軟體水產品,因國內多無生產或產量不高,難以取代進口品,供應國內消費所需。
參、結語
  玉米、黃豆等大宗穀物是重要內需農產品,年進口值高達12億美元。隨著石油油源日漸枯竭及環境保護意識抬頭,發展生質能源是必然的趨勢,同時也產生穀物料源之競合,近期國際穀物價格高漲正反映此一現象;因此,我國應及早規劃充分利用休耕農地,降低對進口穀物之依賴。另落實安全生產規範,提供國人優質、衛生的農產品,讓消費者買的安心、吃的放心,不僅可以護守原有的市場,更可以作部分進口取代,縮減農產貿易逆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