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3|回復: 0

小學沒畢業的 台灣鯛魚苗大王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7-4-24 11:4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5個魚塭當實驗室,剪開千斤魚肚自學

他,1年賣出1億5,000萬條僅0.7公分的小魚苗,全台市占率達75%,影響台灣鯛產值約新台幣15億元,但他,只讀到小學三年級……。

文●李盈穎

清晨五點,魚塭傳來陣陣水花聲,被捕進網籠裡的魚群躁動、翻跳著,魚的鱗片摺光閃閃。魚塭四周佇著許多白鷺鷥,牠們的眼睛盯著眼前大批肥美的食物;捕魚人也站在魚塭旁,但他們目光焦點集中在他們的老闆——邱益華身上。邱益華的身邊架起兩個大網、一個大水桶、一個大臉盆,他的夥計在網籠裡撈出一盆魚,讓邱益華帶著二十八歲的兒子邱國彰兩人挑種魚。

吃苦:騎腳踏車遊全台找魚塭 十幾天沒有吃東西、只喝水

邱益華熟練的翻開魚肚,將公母以三比一比例放在大網裡,長得太小的就放回池子。不久,見他仔細端詳某條魚,將牠小心翼翼放在大水桶裡;下一秒鐘見他竟將另一尾魚的魚頭扯斷,嘴裡喊說:「壞種啦!」把魚摔進大臉盆,這隻魚一命嗚呼,鮮血汩汩流了出來。

整個工作從清晨進行到下午一點,一起工作的捕魚人累了,進屋舍吃中飯、喝用壞種魚煮的魚湯。邱益華則穿著漁裝,一直站在水裡挑魚。清明節左右直到九月,是台灣鯛(編按:優質化的改良吳郭魚品種)的產卵季節,今天挑魚做種魚的工作早已完畢,大家喚邱益華吃東西,他說不餓。遠遠看他,一直重複同樣動作,抱魚起來看兩秒鐘,丟回池子,再抱起另一條查看。約莫下午兩點才上岸,他將大水桶裡的魚裝在小網,繫在小池,原來這些是變種魚,他要拿來作研究。

今年六十一歲的邱益華,學歷只有國小三年級,他十二歲開始做工,十六歲背電池去電魚幫助家計,家中七子的他排行老五,十八歲喪父。二十四歲退伍那年,他帶著新台幣十二元,騎腳踏車遊全台找魚塭,曾過著十幾天沒有吃東西、只喝水的困苦日子。三十二歲結婚的他,第一次吃到米飯,妻子學歷比他高,高商畢業,岳父母一句:「他勤勞,嫁他好」,得到娘家給他第一個魚塭發跡。

謙虛:「可以寫我比別人走更多路,不可以寫我成功!」

現在,在台南縣學甲鎮,邱益華有三十七甲地、五十五個魚塭。當漁夫三十年,專門研究台灣鯛魚苗二十年的邱益華,讓台灣鯛的產業結構更有效率。布吉納法索總統、索羅門總理、馬拉威、墨西哥、以色列漁業團抵台參訪行程都來找他。他一年在台灣賣出一億五千萬條僅零點七公分的小魚苗,一條賣兩角半,市占率高達七五%,影響全台台灣鯛產值約新台幣十五億元。《商業周刊》(第九百四十七期)曾報導過台灣鯛第一大出口業者、年外銷一百噸到日本做生魚片的瑩一公司創辦人廖木發就說,他到現在都還是拿邱益華的魚苗來做。

「阿伯嘸讀過什麼冊,阮是一個做工的,你要寫就寫我比別人走更多路,比別人走更遠,你不可以寫我成功!」邱益華嚴肅的說著。他的衣服,似乎只有蔽體功用,薄薄汗衫,彷彿穿了二十年,外套的手肘、肩頭處,布料翻開了;他全身黝黑深暗的皮膚,像是在烈日下不停燒灼過。訪問不到十分鐘,他已走到門邊發動機車,他說他要巡魚塭。

每天晚上八點,阿伯固定巡視五十五個魚塭,他不准我們跟,說晚上有蛇,自己卻跑了出去。他先巡視南邊的池子,然後在亭子裡休息思考,接著再巡視北邊的池子,直到十點才回家。清晨三點,他的機車引擎又發動,一盞機車燈在魚塭埂上晃來晃去。五點,長工、臨時工還沒來,他就已穿上漁裝,在魚塭旁走來走去。邱國彰表示,父親做同樣的事,已做了三十年,即將要接手父親事業的他透露,父親的拚勁常讓他有跟不上的感覺。

用心:用憨牛精神做研究 像照顧嬰兒全年二十四小時無休

邱益華說自己是「憨牛」,事實上,這隻「憨牛」不僅用心,更有一顆研究的心。

現任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蕭世民,在一九七五年與兩位中研院研究員,一同解決台灣鯛源種——吳郭魚的育種問題,因為當時全台灣都在養吳郭魚,漁夫們習慣撈起大魚變賣,留下小魚與母魚繁衍後代,但這樣隔代交配的結果就是:魚一代比一代瘦弱。不到五年,吳郭魚業者養不出大魚來賣。蕭世民研究新的育種技術,也就是用純歐利亞種公吳郭魚,交配純尼羅種的母吳郭魚。邱益華的技術即是間接得自於此。

只是,育種的過程不難,難是難在如何保存種魚。「邱益華眼睛很尖,他可以一眼看出不同魚種,並且非常嚴格管理種魚,若他沒有好好管理,做幾年魚就不純了,他竟可維持二十年,」蕭世民表示,由於魚外表看起來幾乎沒有什麼不同,比方說,純種的歐利亞尾巴有金色的點、純種的尼羅尾上有垂直且平行的黑白線,生出來的小魚長得像尼羅,但背部又沒有尼羅的泛藍色光,非常難分辨。只要有一隻魚混進其他池子,整池魚的品質就會參差不齊。

蕭世民自己就曾為了實驗,在竹北實驗室養了二十幾種不同的雜交魚,需要用十六個大魚池和五十幾個小魚池,每種還要公、母交換交配,生出來的後代長得特別好的,再移到大池做觀察。實驗做了五年、動用了四位助手,也只找出「哪種組合魚長得比較快」而已。邱益華做的事,遠超過蕭世民的實驗規模。

邱益華專做魚苗,先是讓台灣鯛的產業結構更有效率,他更憑一個人的力量,研發出五十二種品系的台灣鯛,品系數量之多,堪稱世界第一。蕭世民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吳郭魚育種場,一個是挪威公司GenoMar,一個就是邱益華的繁殖場。南榮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系副教授莊健隆形容,做魚苗的邱益華可說是像照顧嬰兒,全年二十四小時無休。

嘉義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文興指出,邱益華研發了五十二種純品系的魚,代表的意義是「他可以決定市場的流行魚種」,如果市場今年要體型大、生長快的魚,明年要體型小、肉質有彈性的魚,他可以完全掌握。

成績:不僅掌控市場的流行魚種 還大幅提升切片率、換肉率

每一種純品系的種魚,邱益華都保留完善,在他的眾魚塭中,只有他知道種魚的放置處,他說:「不行給你看,種魚是我的生命!」種魚需要養殖六代,不斷近親繁殖,才能篩選出最一等一、並且固定下來基因,然後,將每種特性的純種魚再互相交配產生的F1(子代第一代),就會出現非常好的雜交優勢。邱益華說,他沒讀什麼書,但他知道混血兒都很漂亮,這就是靈感來源。

靠著這個簡單的直覺,邱益華二十年來,用純品系交叉交配實驗,做出四個特出的成績。第一,他養出魚頭越來越小、身體肉越來越多的台灣鯛,切片率從二八%提升到四○%;第二,他把魚的換肉率,從一千五百公克飼料換十六兩肉,提升到用九百公克飼料即可,這代表漁民可用較少的成本養較多的魚;第三,他的魚苗成長後的大小均勻度達九成以上,越均勻的魚,商業價值越高。

他的第四個成績,則是最近才突破的。他繁殖出近乎一○○%的單性(全雄)吳郭魚,並且沒有用任何的荷爾蒙。全雄的吳郭魚價值非常高,因雄魚生長快、體型比母魚大。若池子有母魚,公魚就要消耗體力繁殖,成長趨緩,價格變差。廖木發說,小魚苗分不出公母,等到整池養大了,才發現一堆母的,「了錢又了時間(台語,指花錢費時),這種魚苗給我也不要,」他說,邱益華卻很厲害,魚苗裡面竟只有一%的母魚,經濟價值相對較高。

邱益華的競爭者如挪威公司GenoMar、或者英國的研究公司Fishgen,他們用的方法皆與荷爾蒙有關。前者經雄性化處理;後者則改變雄魚的染色體為YY(正常應為XY),稱為超級雄魚,與母魚(XX)交配,生下的全是雄魚。邱益華則土法煉鋼摸索二十年,多方試驗各種交配後代,試到一個程度,因品系之間的基因相差太遠,而生下全雄的後代,就像驢和馬交配的騾沒有生殖能力一樣。

挑戰:研究高抗病率種魚 解決鏈球菌感染問題

民國九十二年是邱益華的顛峰期,他的漁民說,魚苗可回收九成,可惜隔年有鏈球菌的感染問題,收魚率只剩七成。為此,邱益華又開始研究「抗病率高的種魚」,他與張文興合作,讓張文興在母魚生殖腔注入突變劑,生出來的小魚再注入病菌,只要打三次病菌不死,就拿來做種魚。一代繁衍出比一代抗病更強的魚種,目前已繁殖到第三代。「我的標準很高,只會抗病不行,其他的條件照樣要好,不然我也是整池淘汰!」邱益華說完,就叫我們回家,他要去巡魚塭了。

聽邱國彰說,邱益華寫的筆記都沒人看懂,於是請邱益華畫給我們看他的記錄方式。他畫了一條只有尾鰭的魚,嘴巴圈了一個圈,寫下「今天出是單性魚苗」。他說,以前魚塭還少的時候,家裡放了一堆魚缸,每天聚精會神背記每條魚的特徵。他不識字也看不懂書,於是他剪開幾千斤魚的魚肚,把精囊、卵巢、鰾拿來研究,還給每條魚打分數「甲上、甲……」,那些紙本筆記,現在全在他的腦海裡,他的太太常常抱怨他愛魚超過愛她,講到這裡,他又突然想起他的魚,又作勢趕我們走,他說:「你們知道的已經夠多了,我的魚還等著我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