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76 | 回復: 14
2007年倫敦養豬大會其中一篇 [複製鏈接]
通過營養管理提高後備母豬生命期繁殖性能 - 要脂肪還是要體型?
作者: Pinder Gill ,肉品與畜牧委員會, P.O. Box 44, Winterhill House, Snowdon Drive, Milton Keynes, UK, MK6 1AX , E-mail: pinder_gill@mlc.org.uk
摘要
繁殖障礙和腿病造成許多母豬過早淘汰 ,長期以來這都是限制母豬發揮出最佳生產潛力的主要問題。在許多豬場,母豬生命期活產仔數通常為 30 至 40 頭,只有極個別的母豬的生產潛力能充分發揮出來,生命期產仔數達到 60 頭以上。 目前後備母豬的飼喂管理策略仍然把重點放在增加體重上,讓青年母豬初配時越肥越好,以便延長母豬的生產壽命。 針對這種策略,我們查閱了科研文獻, 包括採用現代瘦肉型種豬進行的關於後備母豬和年輕母豬高營養水準催肥的長期效果的各種研究。我們建議,後備母豬飼喂管理策略應該在全局的高度上制定,其重點應該從簡單催肥轉向體型適中,後備、青年母豬的飼喂應該以保持最佳體況以及四肢健康為目標。 對於現代的瘦肉型豬來說,體況的改變很大程度由瘦肉的增減造成,而與脂肪沉積量的變化關係較小。 延長母豬使用壽命的措施包括避免母豬初配前增重過快;提供墊料保障母豬肢蹄健康發育(第一胎和第二胎因腿病被淘汰的母豬比例高達 16 至 17 %);通過營養和飼喂程式讓母豬的體況評分( BCS )在初配和分娩時達到 3 分;泌乳期降低母豬體重損失;並在下一個妊娠期中提高年輕母豬的體況,讓它在下次分娩時體況評分仍然達到 3 分。
母豬過早淘汰
在許多商業性豬場當中,母豬的生命期斷奶仔數遠遠低於 60 至 70 頭的最佳水準, 40 %至 50 %的母豬第三、四胎之前就被淘汰了( Dijkhuizen 等人, 1989 ; Rodriguez-Zas 等人, 2003 ),從而生命期斷奶仔豬數只有 30 至 40 頭( Lucia 等人, 2000 )。 在淘汰母豬總數當中,青年母豬、頭胎母豬和二胎母豬所占的比例可能會高達 45 %( D'Allaire 等人, 1987 ; Lucia 等人, 2000 ),這就造成豬群年齡比例偏低,這樣管理費用和生產費用都很高,而且因為非生產天數偏高,還會進一步提高成本。 最近在英國豬場中進行的一項關於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弱綜合征( PMWS )的回顧性佇列研究還顯示,外購後備母豬是疾病傳播的一項重要因素。
母豬生產壽命是影響豬場利潤的重要因素,母豬過早淘汰造成的損失占豬場收入的比例可高達16 %( Dijkhuizen 等人, 1989 )。要想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延長母豬的生產壽命,因為胎次越高,每頭購入母豬的靜現值就越高( Lacy 等人, 2007 )。對於一般的豬場來說,都可以通過降低母豬早期死淘率來提高利潤率。 尤其是當外購後備母豬成本高,每窩豬以及每頭淘汰母豬創造的淨收入較低、母豬生產性能較差的情況下,延長母豬生產壽命的需求更加迫切( Rodriguez-Zas 等人, 2006 ; Lacy 等人, 2007 )。
丹麥已經把第一胎母豬在種豬群中留到第二胎配種的存留率最為一項指示生產壽命的性狀,納入到國家育種計畫當中。目前按4 年取平均值來算,生產壽命方面的遺傳進展為每年 0.82 %,而這方面每 1 %的遺傳進展,意味著每出欄一頭生豬可多創造 0.85 丹麥克朗( 0.616 元人民幣)的利潤( Danske Slagterier, 2006 )。
豬場記錄和調查資料顯示,母豬淘汰的原因在不同豬場、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是一致的(表 1 ),
最主要的原因是繁殖障礙,其次是生產性能差、健康水準低以及運動功能障礙。
按胎次對淘汰原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輕母豬淘汰的原因主要是繁殖障礙和瘸腿,二者在第一胎淘汰母豬中占的比例分別為42 %和 17 %,在第二胎中為 35 %和 16 % ( Dagorn and Aumaitre, 1979 ; D'Allaire 等人, 1987 ; Dijkhuizen 等人, 1989 ; Stein 等人, 1990 ; Lucia 等人, 2000 )。由於商業性種豬場裏年輕母豬的比例大,容易出現繁殖障礙、拉長非生產天數, 因此要想提高母豬的生命期生產性能,就只能從降低後備母豬、頭胎母豬和二胎母豬淘汰率著手。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30:54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前的推薦
如果確保後備母豬初配時生理上足夠成熟,並且身體沉積了足夠的瘦肉和脂肪,就可以在後面若干個胎次當中維持良好的繁殖性能。當前的營養標準以及後備母豬初配日齡、體重與肥瘦程度方面的目標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制定的。例如, Close ( 2003 ) 建議後備母豬應該在第 2 或第 3 個情期進行初配,此時母豬處於 220 至 230 日齡之間,體重為 130 至 140kg ,最後肋骨處( P2 )背膘厚 16 至 20m m 。 Whittemore ( 1998 )更進一步強調了後備母豬初配時脂肪儲備的重要性,建議此階段 P2 背膘厚應達到 18m m 以上( >17% 體液)。要想在今後的繁殖週期中實現最佳的受胎率與生產壽命,初配日齡應選在 220 天,初配體重應在 130kg 左右。要想達到這些目標,在制定營養策略時需要考慮幾個方面,包括降低日糧蛋白水準以便限制瘦肉增重、增加脂肪增重,限制採食量以便降低增重而達到生理成熟。
養豬業者、獸醫和豬營養專家對後備母豬初配日齡、體重和脂肪沉積程度方面的標準都很瞭解。 問題是這些標準能夠執行到什麼程度,對多少頭母豬進行了稱重,測量了脂肪沉積程度。正如 Foxcroft 等人( 2005 )所說, " 日齡並不是一項很好的指標。要想保證後備母豬達到了初配所需的目標體重,唯一的方法是稱重。 " 同樣道理,對於脂肪沉積程度也需要測量。
脂肪沉積程度
當前的推薦標準都強調初配脂肪沉積對生命期繁殖性能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提出了兩個問題:
初配時脂肪沉積程度與生命期繁殖性能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本質聯繫?
人為調節初配脂肪沉積程度對生命期繁殖性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脂肪沉積程度與生命期繁殖性能
關於二者的本質聯繫的研究,很少有文章發表過,因為這種研究不僅需要大量的試驗動物,而且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此外,試驗設計方面也比較複雜,需要區分背膘厚與日齡、體重之間到底是那個因素造成的相關。
在一項大型研究中, Gaughan 等人( 1995 )發現,背膘 9 至 13m m 的後備母豬生命期分娩窩數和總活產仔數( 2.81 ; 24.03 )都比背膘 14 至 16m m 的母豬( 3.47 ; 30.86 )和背膘 17m m 以上的母豬( 3.75 ; 32.76 )要少。按照這項結果,在 165 日齡接觸公豬之前,後備母豬的背膘每增加 6m m ,生命期活產仔數就會增加 9 頭。 Challinor 等人( 1996 )也發現了類似結果,他們報導,隨著後備母豬初配平均 P2 背膘厚從 14.6m m 提高到 21.7m m ,生命期活產仔數也從 51.2 頭提高到 59.8 頭。 然而在這項研究當中,初配體重與生命期活產仔數的相關程度比 P2 背膘厚更強。
相比之下,肉品與畜牧委員會( MLC )進行的一項回顧性分析則顯示, 不論在所有母豬當中還是在完成第六胎分娩的母豬當中,初配背膘厚與生命期繁殖性能之間都沒有任何相關(圖 1 、 2 )。也沒有證據顯示平均初配背膘厚與生命期分娩胎數之間存在正相關,後者可作為衡量母豬生產壽命的指標。 Rozeboom 等人( 1996 )和 Williams 等人( 2005 )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他們發現初配時不同脂肪沉積程度的母豬之間的繁殖能力在前三胎當中沒有表現差異, Foxcroft 等人( 2005 ) 也認為很難說母豬生命期繁殖性能與初配時的脂肪沉積率之間有什麼本質關聯。
人為控制脂肪沉積率及其對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響
研究肥瘦程度對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響的另外一個方法是人為控制母豬初配時的背膘厚。
這種研究方法對於高度選育的瘦肉型品系可能更有意義,因為有報導顯示瘦肉型母豬脂肪沉積率降低後會導致繁殖性能的下降( Nelson 等人, 1990 ; Kerr 和 Cameron, 1995 )。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32:21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35:24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37:20
|
顯示全部樓層
對於 P2 背膘較厚品系的母豬,採取限飼,或飼喂低能量濃度的日糧,即可達到降低脂肪沉積率的目的。對於瘦肉型品系的母豬,改變飼喂量只會改變體重,而不會改變脂肪沉積率,因此需要降低日糧蛋白濃度,使得更多的靜能用於脂肪沉積。
總的來說,這種通過控制飼喂方案來研究脂肪沉積率對生命期繁殖性能的影響的方法都沒能得出明確的結果( Simmins 等人, 1992 ; Sorensen 等人, 1993 ; Rozeboom 等人, 1996 )。 在控制飼喂的情況下,如果後備母豬出現極端的體況,就可能會因腿部和繁殖障礙而淘汰,從而縮短生產壽命 ( Danielsen 等人, 1993 )。 而這種情況與飼養環境又存在相互作用,如果環境的物理條件和溫度條件很好,就能夠降低極端體況造成的過早淘汰 ( Simmins 等人, 1993 ; Dourmad et al., 1994 )。
在英國,由於豬肉消費偏好的驅動,屠宰商對豬的體重和 P2 背膘厚有嚴格細緻的規定,育種朝著越來越瘦的方向發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心這種育種趨勢會不會對母豬的生產壽命和生命期繁殖性能產生影響。根據統計,目前屠宰豬只平均 P2 背膘厚為 11.0mm ,胴體重為 74.4kg ( MLC , 2006 )。這種背景下,亞伯丁大學開展了一項研究, 在妊娠前和妊娠過程中給青年母豬飼喂低蛋白日糧( 11.3% CP ; 0.45% 賴氨酸; 13.0 MJ DE/kg ),以便促進青年母豬的脂肪沉積,在泌乳期飼喂高營養濃度的日糧( 18% CP ; 0.95% 賴氨酸; 14.8 MJDE/kg ),以便降低泌乳期母體脂肪損失,希望通過這項研究來確定脂肪沉積對母豬繁殖能力是否存在長期的好處( O'Dowd 等人, 1997 )。 試驗持續跨越三個胎次,結果顯示,這種營養方案對窩產仔數和繁殖性能沒有影響, 但卻顯著縮短了第一胎斷奶至受胎的時間間隔,減少了因繁殖障礙而淘汰的母豬比例,尤其是第二胎之前淘汰的比例。 試驗母豬泌乳期 P2 背膘和體重的損失均低於對照母豬,且整個試驗過程中 P2 背膘厚都比對照母豬高 3mm , 3 胎之後,試驗母豬 P2 背膘厚為 18mm ,對照母豬為 15mm 。對照母豬妊娠期和泌乳期均飼喂 16% CP , 0.75% 賴氨酸, 13.0 MJ DE/kg 的日糧。
亞伯丁的研究中母豬開始飼喂低蛋白日糧時的體重為 105kg 。 MLC 希望在更大的範圍上開展這種研究,他們從後備母豬 30kg 體重時就開始飼喂低蛋白日糧。這項研究中,在育成、妊娠和泌乳階段分別給母豬提供低賴氨酸( L )和高賴氨酸( H )兩種日糧,這樣就按 30kg 體重至頭胎斷奶過程中不同的營養策略把試驗母豬分成了 8 種處理(圖 4 )。此後所有的母豬都按商業性豬場的標準規程進行飼養管理。連續 6 胎對母豬的生產壽命、繁殖性能以及淘汰原因進行監控。試驗動物為來自 4 家大型育種公司的 361 頭長白 × 大白雜交青年母豬,在 30kg 體重、 50kg 體重、 90kg 體重、初配、分娩以及頭胎斷奶的時候抽取若干母豬進行屠宰試驗以便確定日糧對母豬機體構成的影響,總共屠宰了 75 頭( Gill , 2006 )。 Edge 等人報導了試驗的詳細過程( 2003 )。
[ 本帖最後由 李仔 於 2009-9-1 19:38 編輯 ]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4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項研究當中主要有下列發現:
·
30kg 體重至第 3 或第 4 次發情配種期間, L 日糧組的母豬日增重較低( 632 相對於 749g / 天),第一次發情的日齡晚 10 天,初配體重較輕( 123.8 相對於 136.7kg )。
·
育成期至妊娠期飼喂 L 日糧的母豬第一胎斷奶時體重比 H 日糧母豬低 4 至 6kg ,這種體重差異直到第 6 胎斷奶時( 234.6 相對於 243.8kg 活體重)都會持續存在。
·
屠宰試驗顯示,初配時 L 日糧組的母豬更肥( P2 背膘厚 20.73 相對於 16.53m m ),但分娩之後 P2 背膘厚在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沒有證據顯示育成期、妊娠期以及泌乳期的不同日糧處理對第一胎斷奶時的 P2 背膘厚有影響(圖 5 )。
·
妊娠期飼喂 H 日糧的後備母豬第一胎活產仔數更多( 10.26 相對於 9.47 ), 但此後各胎的繁殖能力、生命期繁殖性能(平均產活仔 39 頭)以及完成 6 胎分娩的所有母豬的繁殖能力(平均產活仔 65 頭)在各處理間都沒有顯著差異。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44:47
|
顯示全部樓層
育成期飼喂 H 日糧的母豬生產壽命呈縮短趨勢,該日糧組母豬淘汰的主要原因是腿病(圖 6 和圖 7 )。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46:28
|
顯示全部樓層
總結這項研究的結果,並沒有發現瘦肉型後備母豬脂肪沉積的增加對母豬的生命期繁殖性能有什麼好處,不論是全部母豬,還是達到 6 胎以上的母豬。調整日糧的催肥效果是暫時的。在第一胎斷奶時任何催肥效果的觀察不到了。至於低蛋白日糧對母豬生產壽命的正面效果,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降低了母豬的體重,從而降低了腿部損傷的風險,而不是因為脂肪的緩衝作用。
這項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後備母豬日糧配方應著重考慮蛋白需求,讓儘早達到性成熟,沉積更多的瘦肉組織從而達到更好的體況,第一胎妊娠期飼喂高蛋白日糧意以便滿足瘦肉沉積的需求並且獲得更多的活產仔數。然而不論怎樣調整營養策略,都應避免體重沉積過快,以便降低腿病發生的風險。
圖 7. 高賴氨酸(H)與低賴氨酸(L)日糧組的母豬淘汰模式對比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48:24
|
顯示全部樓層
總結這項研究的結果,並沒有發現瘦肉型後備母豬脂肪沉積的增加對母豬的生命期繁殖性能有什麼好處,不論是全部母豬,還是達到 6 胎以上的母豬。調整日糧的催肥效果是暫時的。在第一胎斷奶時任何催肥效果的觀察不到了。至於低蛋白日糧對母豬生產壽命的正面效果,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長期降低了母豬的體重,從而降低了腿部損傷的風險,而不是因為脂肪的緩衝作用。
這項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後備母豬日糧配方應著重考慮蛋白需求,讓儘早達到性成熟,沉積更多的瘦肉組織從而達到更好的體況,第一胎妊娠期飼喂高蛋白日糧意以便滿足瘦肉沉積的需求並且獲得更多的活產仔數。然而不論怎樣調整營養策略,都應避免體重沉積過快,以便降低腿病發生的風險。
Foxcroft 等人( 2005 )總結了阿爾博特小組的一項研究,他們的結果和我們的結論相一致。 他們發現,從受胎率和多產性能的角度來看,脂肪沉積其實根本不重要。相比之下,瘦肉組織沉積才是後備母豬、泌乳母豬和斷奶母豬管理的關鍵所在。
樓主
|
發表於 2009-9-1 19:51:10
|
顯示全部樓層
健康體型
以前我們很重視脂肪沉積,現在很大程度還在重視,但我忍不住要說,這種理念已經妨礙了我們的思路,使我們忽略了其他的對母豬生產壽命和繁殖能力影響更大的因素。 從全局的高度著眼,更好的策略是考慮怎樣能提高後備母豬和繁殖母豬的整體福利,保持母豬的健康體型,從而讓它們有更強的活力來對抗不良環境因數,正是在這些環境因數的作用下母豬才容易過早出現繁殖障礙和腿病。保持體況方面,本文將要探討兩個概念,體況和肢蹄健壯度。
體況
儘管代替不了稱重和體脂測量,但體況評分( BCS )簡單實用, 可用來在母豬繁殖生命當中的各個關鍵階段進行體型評估。後備母豬選拔、配種、妊娠過程中、產後以及斷奶時,都應進行體況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可及時對飼喂量或飼料配方進行調整,避免不良體型進一步發展引發後續問題。 體況評分高(比如 4 分)的母豬發生腿病的風險增加,且泌乳期食欲會比較差,體重損失過大,這樣會導致斷奶至授孕的時間間隔拉長。 生產條件下,在體況評分高達 4 至 4.5 分的母豬當中,仔豬斷奶前死亡率比較高(環境食品農村事務部, 2005 )。 而體況評分低(例如 2 分)的母豬可能出現斷奶後不發情、斷奶至發情間隔延長、受胎率下降等問題,而且遭受物理損傷的風險較大,例如在泌乳期出現肩部損傷。
用在豬身上,體況評分是一個概括的體型評估,既反映肌肉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又反映皮下脂肪的狀況,但並不精確。除非豬的皮下脂肪特別厚,否則僅靠目測和觸摸是很難準確判斷脂肪厚度的。 從 MLC 研究當中拍下的後備母豬性成熟前的照片(圖 8 、 9 )可以看出,這種混淆是很容易發生的。看起來比較瘦、體況評分較低(小於 2 )的母豬是飼喂低蛋白日糧的母豬,而實際上這些母豬的 P2 背膘厚比飼喂高蛋白日糧、看起來比較肥壯的母豬要高 4 至 5m m ,體內脂肪含量要高 4 %至 8 %。飼喂高蛋白日糧的母豬瘦肉沉積增加,更加健壯,看起來顯得更 " 圓 " ,體況評分差不多在 3 分左右。
[ 本帖最後由 李仔 於 2009-9-1 19:5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