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9|回復: 0

挪威人的包容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5-23 21:48: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奪下大提琴賽榮銜 優勢在包容

【文�莫克�整理、翻譯�林采韻】
  身為第一個拿下俄國柴可夫斯基大賽大提琴組首獎的北歐人,每次講起這段「功績」,我都有點汗顏。我11歲開始學大提琴,1982年獲獎時才21歲,也就是說我只學了11年的大提琴,就把大獎搬回家,當時許多人心中一定憤憤不平。
  更離譜的是,我當時會報名柴可夫斯基大賽,完全是好奇心使然,帶著觀摩的心情,想了解大賽的運作,因此可想而知,當名字被朗誦出來時,我是多麼驚訝。因為我完全沒有期待,所以連一套正式的演出服,都沒有帶在身上,得獎者音樂會中,我身上的行頭都是向其他參賽者借來的。
  ●父親沒逼練琴 反而是我請求他上課
  11歲才開始學大提琴,起步的確有點晚。我7歲和母親學習鋼琴,但過程並不順利,後來我開始出現拉奏小提琴的念頭。我父親是大提琴家,他順從我意,安排他的同行教導我小提琴,孰料這位老師實在忙碌,經常沒空教我,最後父親看不過去,決定讓我學大提琴。說也有趣,在學習過程中,父親對我完全放任,從沒逼我練琴,反而有時候我得走到他書桌前,請求他幫我上課。
  現在若要探究拿下大獎的理由,我可以歸納出幾項可能。大提琴學派可分為俄國、法國學派等等,一般來說,每位參賽者上台拉奏時,絕大部份只能彰顯出一個學派的特色。這些特色由老師傳授給參賽者。我曾拜入俄國和法國學派的老師門下,因此我的演奏傾向於糅合各派風格,相較之下顯得十分特殊。
  作為斯堪地那維亞人,我覺得優勢在於包容。相較南歐、西歐,北歐沒有根深柢固的文化傳承,因此可以用客觀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各學派的詮釋方式,沒有包袱,進而汲取各家特色。
  老實說,這個突如其來的榮銜對我幫助甚大,一夕之間,我在祖國和世界樂壇變得出名了。例如在挪威,平時我演出的地點可能是學校或社區型的場地,得獎後,馬上進入國家級的音樂廳,還有樂團為你伴奏。
  ●年輕音樂家參賽 可爭取曝光機會
  我不否認比賽對於年輕音樂家的生涯極有幫助,藉由比賽得獎,除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更能夠爭取曝光機會。我年輕的時候,挪威並沒有出名的演奏家,因此我們和國際舞台頗有一段距離,缺乏能夠提攜後進的前輩。挪威當時的窘境,事實上是因為政府並沒有正視文化發展的重要,因此影響到社會風氣。
  很多人質疑我:挪威曾經造就傑出的作曲家葛利格、尼爾森以及劇作家易卜生等等,怎麼能說挪威缺乏文化?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葛利格和易卜生當時都對執政者非常反感,甚至遠走他鄉,因此他們的成就是自己創造的,而非國家提供讓他們發展的環境。
  我最近完成了一張專輯。錄製巴赫無伴奏應該是大提琴家共有的夢想,我從小在家中,就聽著西班牙巨匠卡薩爾斯拉奏的琴聲,那是多麼美好啊!巴赫大提琴無伴奏流傳至今的版本,譜上並沒有太明確的指示,因此自我詮釋空間很大,往往一首曲子在展現音符之外,也傳遞出演奏者的個性。
  錄完專輯之後,我就把當時的詮釋意念拋諸腦後,CD出版後,也不再聆聽。因為我知道,我已盡全力拉奏此刻所想表現的音樂。而且我也知道,未來我一定會改變拉奏方式,這就是巴赫無伴奏有趣之處:不同年紀、不同情境拉奏,傳遞出的音樂效果一定不同。
  ●推崇艾森巴赫 未來或許會嘗試指揮
  在我的演出生涯中,近來最常合作的指揮為帕瓦˙賈維和艾森巴赫,其中我十分推崇艾森巴赫,他是一位充滿哲理的人,當他指揮時,音樂就從指揮棒間流瀉而出。或許未來,我也會嘗試上台指揮。想想指揮是多麼棒的事啊,你唯一得準備的就是清楚的腦袋和一雙手,大部份時候,連譜都不用背,反而我的大提琴坐飛機時,還要多買一張飛機票。
  目前我與小提琴家夏漢和鋼琴家布朗夫曼,組織了一個鋼琴三重奏,從一人獨撐的獨奏家,成為需要和其他人溝通討論的室內樂演奏者,過程中我學習甚多。
  事實證明,與兩個人溝通,反而比協奏時與樂團溝通來得容易,而且別忘了,我的兩位夥伴都是傑出的獨奏家。我很期待與台灣樂迷分享近年的音樂進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