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6|回復: 0

自在與莊嚴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32

升級   55.75%

發表於 2007-5-16 19: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在與莊嚴 自在與莊嚴
醒吾技術學院校長袁保新專題演講

袁校長69年於銘傳擔任講師,《銘傳一週》74年創刊時,時任本校訓導長的他,以采真的筆名在本刊闢「鞭後集」專欄,連續寫了13期,18年後,為本刊慶祝出刊600期擔綱講座,饒富意義。袁校長以一個哲學人的角度,帶領我們從哲學跨越至生活領域來思考問題;哲學並非如同大眾所想的是一個束之高閣,不可碰觸的學問,而是可以做為生活實踐的原理,作為生活座標的指引。

自主性的快樂和幸福

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現代人?人活著每一天都在追求快樂和幸福,但事實上,是不是每個人都幸福快樂?很多時候我們感到不如意,甚至意志消沉、十分沮喪、充滿挫折感,有時覺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品質能夠改善提昇,但真相是:我們不見得真正能夠擁有一份自主性的快樂與幸福。

如果我們真的在乎自己的生活品質,希望將來活得越來越來快樂,真的應該抽空思索這個問題:為什麼此時的我有一絲不愉快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困擾我?難道我的生活不能簡單一點?輕鬆一點?快樂一些嗎?如果我們願意作這樣的思考,相信會慢慢把生活經驗融入未來的日子裡,讓生活品質有所改善。在這個前題之下,我們來看自在跟莊嚴這兩個概念,就更有意義了。

生命的自我超越呈現生命的莊嚴性

每個人對快樂的認定皆不同、每個人對快樂的要求和內容皆不同,但在我的思考中,大部分人,絕對不會放棄這兩個內涵,其一是要追求自由自在;其二是希望生命是有意義的、莊嚴的。在我們的生活裡會有許多的欲望,例如希望擁有財富,如果我們只是有錢,卻不能自由地花用,那擁用財富又有何意義?

原來自由是生活中重要的內涵,是快樂和幸福的條件。如果缺乏自由,財富說不定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或許有人會說,在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健康,但如果擁有健康,生活卻像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理想和目標;缺乏一個讓你的生命內在潛力不斷湧現激發的動能,祇擁有健康又有何用?人活著總要為某些理想而活,一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偉大的理想而活。正因如此,生命才能不斷地自我超越,而當人的生命不斷地作進行自我超越的同時,才感受到生命的莊嚴性。

因為我們沒有被一切既成的命運事實所決定,有願景及理想,會不斷地進行自我突破,此時會呈現出生命的莊嚴性。生命的莊嚴性是藉由理想以及對理想的堅持而呈現出來。從這觀點來看,自在與莊嚴這類題材,與「如何成為快樂的現代人」是密切相關的。

人活著都有主觀的好惡,但有些時候要提醒自己當生命的事實已發生,就不要用你個人的好惡去喜歡它或拒絕它,重要的是你如何接受它,通過它,在那裡學習成長,在那裡培養生命的實力。

初三的那一年,我的生命有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我每個月長高2公分,一年長高近20公分,突然從160公分長到180多公分,可是我在初一、初二有個小小心願,希望將來當一名體操選手,每當奧運、亞運,或運動競技的比賽時,你將發現一名體操選手在單槓、雙槓平台上自由翻滾騰越,這是一種力與美的淋漓盡致展現。但升上初三的那一年,我的願望不能實現了。因為體操選手的身材有一個短小精幹的共同特徵,一個180多公分的人不適合當一名體操選手。我只能選擇唸普通高中。

當時讀高中的唯一目標就是考大學,當時的大學錄取是16%,學校不斷舉行各種考試。高中三年之中重重複複讀五十幾本教科書,所以我覺得整個高中生涯毫無品質可言,生活非常痛苦;沒有一個科目是我喜歡的,後來勉強找到一個我比較有點興趣的科目是歷史。對歷史我充滿了驚奇,所以當下決定考文學院,但那時高中的成績並不出色。聯考時,我面對一百多個系所的志願,按照最高分填至最低分,最後分發至輔仁大學哲學系,對這樣結果勉強可以接受。

但我的母親極力反對。母親說這個小孩言行舉止跟別人不太一樣,大學再唸四年哲學,可能不出二年就會阿達阿達,說什麼也不淮我到學校註冊,我在家裡很著急地每天哀求她,後來是勉強同意。當時母親即再三耳提面命:「先去註冊,但切記第二年即辦理轉系,什麼系皆可以唸,就是不准再唸哲學系,一個男生唸哲學系多沒出息。」當時母親的話我祇聽了一半,我記下了要用功讀書,但要不要唸哲學系,當時我有我的想法。

「我連哲學是什麼都不瞭解?何以憑個人的好惡或人云亦云的說法來決定我適不適合唸哲學系。」當時我拿定主意,當生命的事實已發生,就不要用個人的好惡沒來由的喜歡它或沒來由的拒絕它,重要的是你如何接受,在那裡學習成長,在那裡培養生命的實力。這種態度對後來的我,影響很大。

59年,是輔大在台復校的第八年,正全面進行校園植栽,我逛了整個校園一圈,發現沒有幾棵樹比我高,這個印象至今仍在我記憶中鮮活地呈現。記得當時整個人膨脹起來,給自己許了一個諾言:「好好珍惜大學的求學生活;四年後,當你踏出校門之時,這個世界就是屬於你的了。」直至今日我仍記得當下的那番自我期許。

但人的雄心壯志不見得都能實現,我離開校門近三十年了,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我依然故我。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因為心中有夢,驅使著自己不斷地激發自己內在生命潛能,讓自己在日後歲月之中,慢慢累積各種經驗,一天天逼近自己的理想跟目標,再回過頭來看看過去辛勤的耕耘,總算是有些成果。

我們那一班四分之三都是女生,男生非常少,每一個女生自我介紹的時候,無不說他們很無辜,他們是被聯招會派去唸哲學系的,更表明第二年要轉系。全班只有二位男生表示他們從小就喜歡接觸哲學書籍。

原來民國五十幾年,台灣的出版業開始蓬勃發展,當時許多西方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鉅作都被陸續譯成中文,他們在中學階段即閱讀沙特、卡繆、尼采等大師的著作,考大學的時候,填滿各學校的哲學系,立志考上哲學系,如今如願以償。

當時的我下定決心,「與賢人處則無大過」,一個人要避免錯誤要跟那些有賢德的人學習,所以當時的我一定要跟這些人多親近。

後來不到兩個月,他們發現哲學太無聊了,曾經一度以為唸哲學系如陳之藩寫的《劍河倒影》一般,滿懷浪漫的期待,老教授坐在大榕樹下講課,同學們圍著教授,老教授抽著煙斗,不斷把煙吹彿到學生的臉上,學生們也吸著煙,再將煙吐回教授臉上,就在一片雲霧靄靄之間,每個人就變得很有思想,很有智慧。

沒想到唸哲學還要做符號邏輯的演算跟做數學習題沒兩樣,他們對哲學也失望了。

可是我從來沒有失望,因為我對哲學從來沒有期待,老師要求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有空我就到圖書館借幾本書來看,看不懂再還給他,再借幾本來看,其實根本沒有幾本看完的。一個學期下來,寒假收到成績單,所有科都在89分之上,拿下全班的第一名。

從初中至高中從沒機會考過第一名,坦白說,第一名的感覺真的滿好的。說也奇怪,考上第一名後,就很少考過第二名了。全班第一名有一個好處,可以申請獎學金,那一年我就申請到六千多元。我將全數獎學金雙手奉上給母親,母親接過那些錢,微笑地說:「沒想到你唸大學還會賺錢,那你繼續唸哲學系好了。」我的一生就這樣被決定了.

唸哲學系還是有主觀的理由。高中的歲月裡我一直被一個經驗所困擾;覺得自己最失望的不是我所遭遇的人與事,而是自己,甚至懷疑自己,不知是否有能力去實現所有的目標。所以唸哲學系時,一直想擺脫這種經驗,重新對生命的課題作一次嚴肅的思考,不願意再茫茫然地過日子。

唯有哲學這門學問最深入探討生命的本質,東、西方的往聖先哲可以提供一個指引的方向。唸哲學至今已逾三十多年了,許多年輕朋友會問我:你唸哲學的最大收穫是什麼?到了五十多歲的我,終於敢講,最大收穫是對生命的課題總算有比較深刻的瞭解,比較能接納自己、肯定自己。這種感覺對我而言是重要的,因為年輕的時候一直缺乏這種感覺。.

如何自在生活

當我們被不快樂的經驗所困擾時,一個善於深思熟慮的人要掌握這個機會,試想:我如此在乎自己的生活品質,希望活得快樂,為何仍不快樂?是什麼原因所致?能否排除不快樂的因子,進而提昇生活的品質?

師法儒道

我覺得做為一個中國人是很幸運的,一方面有儒家的孔孟;另一方面有道家的老莊。這些哲學家的智慧,帶給現代人很深的影響,但他們影響的層面卻不盡相同。儒家的思想會引導我們走向生命實踐的康莊大道,在這條人生道路上,活出人生的莊嚴,如果希望自己的生命莊嚴、偉大,甚至具有神聖性,儒家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智慧。

但是如果你現在關心的課題是如何活得自在快樂一些,道家在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解答,道家的思想性格跟儒家的很不一樣,儒家可以引導人生走向莊嚴性,但對於生命負面的經驗卻未必能提供相應的答案。是故,儒家的學問是生命積極正面的建構,建構出生命的莊嚴;道家的學問精彩在診斷治療生命負面的經驗。

當然人有負面的經驗,如果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在你我身上,對生命不啻是一項強烈地衝擊。負面的經驗常是生命痛苦煩惱的來源,面對負面的經驗我們該如何處理,這個時候與道家是相干的。藉由閱讀老莊的著作是可以紓解我們身心的壓力,從不快樂的經驗解放出來,如果老莊活在今日,對現代人所作的觀察,試想他們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診斷及治療呢?

道家的第一個診斷:不當預期

人們普遍犯了一過錯誤的心態是「早計」。根據莊子的解釋是:「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人懂得對未來形成強烈預期,可是我們的預期並不是都會實現,常常我們的預期是一廂情願的,多半不能兌現。當預期未來要實現的事不能實現的時候,此時挫折油然而生,如果十件預期都不能實現的話,可能會開始懷疑生命的價值及意義,生命的挫折與煩惱從此發生。人們對未來形成的一種不當預期,來自於對生命的全體真相沒有整體瞭解與掌握。

人在天地萬物之間,其特殊性,其中一點是,祇有人擁有時間的觀念,是「時間中」的存在。換言之,只有人擁有過去,活在現在,面對未來。人因為有時間的意識,讓人的行為也變得非常複雜,外界的刺激可能使得人的行為失去控制,可是突然想到未來還有更重要的事等著我去實行,於是不跟你一般見識,突然我就心平氣和了,故有一句成語說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為何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因為人知道他擁有未來。

人對未來的籌劃應該是要建立在合理的穩固的基礎之上,但更多時候,我們對於未來是建立在不當的預期之上。當理想我與現實我對照下,落差太大,人就會懷疑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一個無法對自已接納與肯定的人如何能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肯定呢?又如何去實現你所設定的美好未來?人的理想不可是一廂情願的,在規劃理想之時,一定要有一些自知之明。除了要有自知自明外,仍需要懂得透過學習的過程,改善自己的條件,讓自己一步步接近理想。

此外,我們永遠要檢討我們的缺點限制在哪裡?每個人都有缺點限制,對照自己的理想,總有不足之處。不足,無關緊要,補足即可。但怎麼補,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懂得學習成長,改善自己的缺點。從道家的觀點來看,許多人的痛苦來自於缺乏自知自明,陷入錯誤不當的預期心理。

當然人生有其他煩惱不是來自個人本身所導致,而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緊張。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正是因為我們對親人進行一種強烈的期待,因為我們這麼愛他,所以有理由去要求他。如果我們認為愛他、關心他,理所當然可以要求他、強迫他,當我們以這種愛要求別人時,已將他當成一成不變的「東西」,忘記他是一個可能性。愛一個人可以不講道理嗎?甚至充滿霸道?愛不應有霸道的成分。這一種愛,可能每個人都會拒絕。

道家的第二個診斷:有蓬之心

「有蓬之心」,蓬是茅草,茅草的草幹是有節的,即指心如茅草一般有節,人的心不是真正通達於人情事理,。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借用孟子的話,「茅塞其心,」心被茅草阻塞了,人祇能從茅草的縫來觀察這個宇宙人生,以致我們所見的人生皆是殘缺不全,扭曲變形的,以致於作出錯誤的判斷。

錯誤的判斷導引錯誤的行為,引起人我間不必要的衝突,這是生命煩惱痛苦的來源。茅草引申的意義是心中的偏見、成見,當我們的心中被偏執的想法所盤據時,所作的判斷即屬不通達。看別人有偏見,但自己是不是也有偏見呢?每個人自以為最知道何謂是非、善惡、對錯、美醜、成敗、榮辱,但你所持的標準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嗎?一旦有這些標準,這個世界首先一分為二,唯有鬆動你的概念,清除心中的偏見成見,你就會發現每個生命都有他可愛的地方。換言之,不要用單一的標準,來觀察這多樣性的世界。

自主性的創造快樂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一生經歷愁苦,被貶儋耳之前,東坡先是被安置在惠州。蘇軾以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將人間最大的秘密公佈出來。

東坡曾經借住惠州嘉祐寺,一日,在松風亭附近散步,由於亭子的位置比較高,他想,在上面瀏覽風景必定景緻更加迷人,但走了許久,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抬頭一望,離松風亭的屋簷還有一段大距離,心想怎樣才能到得了。

想了一陣子,突然有了體會:「這裡為甚麼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頓悟,就在這一念之間,像魚兒般,原來被魚網勾住的,現在忽然掙脫出來,有一種解脫之樂。同樣的,人生的成就快樂幸福,也不能靠外在環境的條件配合。原來人生的痛苦煩惱來自於作繭自縳,要有自主性創造快樂的能力。

蘇軾的另一鉅作〈前赤壁賦〉文中,他自認為是富足的人,因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成為他心中快樂之泉。

道家哲學的大智慧是「是」和「有」的區分,凡是可以擁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沒有,汲汲營營地追尋,卻時時處於一種匱乏的情況。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是不受不合理的環境所困,端視你以何種態度面對人生,找到出口。

From93.12.24《銘傳一週》600期系列講座)

.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