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5|回復: 0

永遠的文藝少女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06-7-29 21: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6/07/22
《人在新江湖》永遠的文藝少女

【蕭蔓】
  她像是執行著清醒的獨身主義,那一些我曾經嚮往過的理論與口號;所謂的「自由意志」、「選擇孤獨」。朋友都猜她靠老人津貼和「肯定越用越少」的遺產過活,她從沒結過婚,好像生過一個女兒,但絕口不提。
  某種程度上,我對73歲的Evangeline,感覺更像是放學走同一條路一起回家的小學同學。她跟我母親同年,我卻一點也不能把她跟「老」放在一塊兒。
  她也不輕易露一點老相。
  直到現在,我唯一聽她開過自己高齡的玩笑,是說偶而還會有男士邀她共進晚餐,她會揚起臉,問對方:「但是,何必呢?」說完哈哈大笑,像是找到一種幽默的方式,跟自己的性生活告別。
  她完全不是那種我們熟悉的-一上了年紀,就立刻老態龍鍾起來-小心翼翼地走路、慢慢吞吞地上樓,全身的骨頭、關節,好像都戴上了護膝,一點兒也閃失不得。
  在她身上,你找不到老年人的氣氛;我沒聽她說過「一次」身體病痛的事,只看見她一天喝4、5杯濃咖啡、一口氣吃3個甜甜圈,為了不麻煩別人,堅持自己把幾包20多公斤的貓狗飼料搬回家。
  反正,她不把「養生」當成生命唯一的重點。她甚至覺得一個人時時擔心自己會得癌症,是一件很蠢的事。她相信這一切早在「基因」裡就決定了。
  她也不跟你囉唆-一般人期待一個老太太,一個在社會上沒有位置、權勢的老女人-說得那些充滿溫情的陳腔濫調。
  70多歲的珠璣集
  起初,我以為是我們剛認識,她不習慣跟不熟的人家常、嘮叨。相處久了,我驚訝她居然還保留了某種機智的嘲諷;喜歡跟你聊聊伊拉克戰事、加拿大派兵、魁北克政府效率,甚至西方家庭結構、流浪狗的命運……,這些顯然跟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眼下生活毫不相干的主題。
  一件稀鬆平常的事,經她一說,也常常變得像讀者文摘編輯過的珠璣集;最近我搬家到商業辦公大樓集中的老城區(Old Montreal),其他朋友都提醒我附近買菜很不方便。跟Evangeline在附近散步,沿路經過一家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我說這下可不用擔心斷糧了,她立刻接著說:「啤酒、香煙、色情雜誌,大冷天的晚上,我們還需要別的嗎?」
  我是去年秋天,剛到蒙特婁,去公園遛狗經朋友介紹認識她的;銀白頭髮往後馬尾紮起來,戴一副透明紅色鏡片太陽眼鏡,的確不年輕了,可是身材保持得很好,神態五官還看得出來漂亮姣好,用心看她的眼神,甚至還能見得著性感、撩人。
  認識她20年的鄰居,說她是「怪人」;一個人住在McGill大學校區,一棟面對巨大停車場的高樓公寓裡,管理員親熱的稱她「Miss Ev angeline」,聽起來像是說著一個美麗的老小姐,同時馬上提醒你M iss Evangeline不喜歡被訪客隨便打擾。
  朋友關心她,幾天不見總擔心是不是出了狀況?上門找她不回應,約好的時間也可能會突然不見蹤影,急得讓人想報警。
  但是,過一陣子,她又忽然出現了。牽著狗,若無其事地來了。你有空,她就高高興興跟你說一陣話。你忙,她就繼續走她的路。你如果真想找她,唯一的辦法,也就是在街上四處遛狗,跟她不期而遇。
  她像是一輩子都「一個人」,身邊帶著一隻狗、好多貓(最多時,有20幾隻,但她永遠說「兩隻」。)不肯裝電話,曾經裝過也不常接聽,她反問過我:「有誰,願意隨時被人找到呢?」
  「獨居老人」?
  偶而,她讓我想起青少年的那些朋友,我們都還來不及見識真實的世界,就已經從文學、詩,找到我們認為值得遵循的生活態度。
  我們信仰自由,覺得世界上最俗不可耐的,無非就是像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完全沒有激情的,茶鹽醬醋過著無動於衷的日子。
  那時候,想到我長大以後,會跟另外一個人,生幾個孩子,週末時,去國父紀念館玩耍,簡直就讓我憂愁得想不如趁早死掉算了。
  Evangeline像是執行著清醒的獨身主義,那一些我曾經嚮往過的理論與口號;所謂的「自由意志」、「選擇孤獨」。朋友都猜她靠老人津貼和「肯定越用越少」的遺產過活,她從沒結過婚,好像生過一個女兒,但絕口不提。
  「獨居老人」,套在別人身上,像是孤單、悲慘,對她,卻像是寧願不被打擾。
  每天,她帶著狗散步,穿越大半個城市,有時候經過我家,進來喝一杯早晨咖啡,有時候我們一起去街角,吃一頓兩個煎蛋、一大堆鹹肉、炸馬鈴薯的油膩早餐,然後各自分頭回家。她常常走得更遠,只為了找一部她忽然想重新再看一遍的六○年代老電影,或專心聽你說過某件事,認為你也應該讀一讀的某本舊書。
  幾次跟她一起聽音樂會,我總在開場前,趁著燈光大大欣賞她的優雅裝扮,她的穿著低調,但是很講究。說話聲音好聽,沒有特別的腔調,但是句子和句子之間,有一種特殊的停頓,像是一邊說話一邊聆聽自己的聲音,確定了,再繼續接著往下說。
  再不敏感的人,都知道這位三○年代出生的加拿大女士,肯定過去是在巴黎、紐約來來往往,見識過世面的人。
  她的來來去去,像是每一步都按著自己的性子,不因為別人認為她老了,就被環境或現實框住。
  跟她逛街,進年輕人的CD-DVD專賣店,買起新上市的唱片、電影,她比誰都下得了手。一年一度,照道理她已經經歷了幾十回的夏季露天爵士音樂會,她還是興致勃勃,遇上喜歡的樂團,舞台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73歲的Evangeline,像是我久別重逢的「文藝少女」。在她身上;靦腆、黠慧、敏感、犀利,全都保留下來了。而大部分人早早失去的;對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對別人毫不實際的臆測,在她身上也還是見得著痕跡。
  我們認識的時間不長,但即使認識她20年的人,對她的過去,不見得知道的比我多。她對自己幾乎不多說什麼,口風緊的讓人好奇,覺著肯定有一個絢麗的謎。
  她不像是那些自認年輕時輝煌過,到老了緊緊咬住消逝歲月細細反芻的人。她倒像是優渥、悠哉了一輩子,記憶最深是無非是紐約聽的幾齣歌劇、巴黎看的美術館、羅馬住過的小旅館……,還有那個至今網站上仍然找得到照片資料,五○年代當過電影明星,跟黑社會掛鉤很深的英俊男友。
  「後來,所有人都死了。」
  這些,都是她僅僅願意說的,而且用一種電影場景的敘述方式,讓你腦子裡看得見她描述的畫面;一艘有錢人的遊艇,出航以後,總有人自稱得了「恐慌症」,尋死尋活非要立刻上岸。一場闊人辦的賽馬會,幾天前還追著她送鮮花的男人,跟一桌黑道幫會的人坐在一起,忽然對她不理不睬。
  她描述的四○、五○年代,第二次大戰對加拿大幾乎是遙遠而抽象的。但是戰後的歌舞昇平,受美國拉拔影響的急速富裕,那是Evang eline的青春歲月。
  一晚我開車,她領路,我們去了蒙特婁的毫宅富人區Outremont,森森樹蔭間的一棟棟大宅院,有她上過學的私立女校、有她童年住過的姑媽家。我們轉進一條死巷子,正預備把車調頭出來,聽見她從後座幽幽說了一句:「後來,所有人都死了。」
  然後,嘎然而止,在你還來不及哀愁,還來不及低迴,她又開始說起笑話,她說幾個月前,參加一個墨西哥男性朋友的生日派對,40幾個女客,除了她,全都跟這個男人上過床,男人對她總不放棄,三不五時問一次:「今晚嗎?」她總是微笑回答:「也許吧,明天。」
  這讓我想起,剛在蒙特婁聽B.B. King爵士演唱會,老先生穿一件紫紅禮服,坐在椅子上彈吉他、扭腰,他正在全世界進行「80歲生日巡迴演唱會」,一開場,就說:「若是命運許可,我下次還要再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