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4|回復: 0

環保團體要求北市試辦免堆肥技術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1

升級   100%

發表於 2015-4-14 10:2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記者李桂馨台北報導】臺北市政府環保局垃圾車每天回收廚餘量已達180公噸,還不包括餐飲業者的廚餘。隨著時間推進國內廚餘處理技術日益進步,但台北市政府仍沿用早期傳統廚餘處理技術與政策,未有永續經營全盤規劃,任憑垃圾焚化廠以傳統落伍的觀念與方法去處理,引起環保團體批評。

例如將養豬廚餘逕交養豬場養豬,而不追蹤廚餘的後續處理程序是否造成二次污染;將堆肥廚餘脫水乾燥製成液肥後大膽交給市民使用,而未先檢驗液肥中含重金屬或細菌的成份與含毒性,令人擔憂。因此環保團體要求試辦最新免堆肥技術,以取代現行傳統堆肥技術產生惡臭及耗時等缺點。

根據台北市議員厲耿桂芳調閱資料,目前臺北市每日回收的180公噸廚餘當中,養豬廚餘約20公噸,直接售予養豬戶進行處理再利用,堆肥廚餘則約160公噸分別送到三個焚化廠貯坑(內湖廠約40噸,木柵廠跟北投廠則各約60多噸)暫置2~3個月進行初步發酵及減重、減積後,再委託民間業者或自行處理進行二次發酵完成堆肥成品。

新環境基金會董事長林陽泰表示,目前廚餘處理技術可分為四類,分別是堆肥技術、高速發酵(高溫乾燥)技術、微生物分解技術及免堆肥技術。堆肥技術經過3~6個月發酵產生惡臭與排放的汙水,易引起垃圾焚化廠臨近居民強烈不滿與抗議。高速發酵(高溫乾燥)技術須連續烘肥3天再堆置15天以上,易孳生蚊蟲嚴重影響環境品質。微生物分解技術需7-14天處理,在消滅分解過程中會產生異味。

中興大學國家講座教授楊秋忠博士於2007年在Nature雜誌發表有機廢棄物(包括廚餘)免堆肥技術論文,可在3~8小時內將廚餘變成有機肥料,震驚全球,被視為21世紀堆肥革命的先行者,該技術處理反應時間快速、設備所占空間小、無二次污染(無廢水、無臭、無毒產生),是最有效的資源再生方法。

楊秋忠表示,免堆科技利用微生物酵素群、有機化學反應原理及土壤科技,一一處理廚餘各項缺陷,從分解、聚合、吸附、解毒、皂化、中和到調節養分、反應作用等,均是透過一部機器同步進行,之後再以高溫滅菌,即成為「廚餘有機肥」。廚餘須有部分回歸土壤,以自然方式增加地力栽植作物,除了可減少化學肥料使用,亦能達有機物循環再利用目的。

前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游以德表示,支持試行楊秋忠教授研究成果,也贊成廚餘處理技術多樣化,讓不同技術處理不同型態廚餘,以達最佳化利用目的。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馬小康表示,基於過去實作經驗,在實驗室研究出來的技術一旦擴大應用,可能面臨種種問題待解決,因此建議在試行免堆肥技術時,應考慮最適規模問題。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蔡玲儀表示,對於現行堆肥廚餘處理之改善方案,短期內將朝提升自行處理能力,以多元化方式再利用,不足部分持續委外處理,並評估如楊秋忠教授研發快速醱酵等技術擴大處理量能。在中長期方面,由於厭氧消化技術可回收沼氣能源,已為國外普遍廚餘再利用之選擇,兼具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應用、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且於密封環境較無臭味問題。因此環保局正規劃設置日處理量200公噸之厭氧醱酵廠,朝廚餘生質能源化,推動台北市下一波的垃圾處理變革,一旦設置完成,將為臺灣首座示範廠。

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表示,臺灣是開放成熟社會,任何新技術推廣使用絕非單一個人或團體可自行決定,對於廚餘處理新技術,除了建立示範工廠外,如何確認技術優劣是關鍵點,建議建立技術專業鑑定平台,讓各方有利益衝突人士皆有專家學者參與其中,並經由專業討論詳實公開新技術優缺點,以取得讓大家信服公信力並作為決策參考。

市議員厲耿桂芳長期關注環保議題,對於免堆肥技術深感興趣,月前曾邀請台北市環保局長與部份學者專家親赴中興大學楊秋忠教授實驗基地觀摩免堆肥技術及實務操作,印像深刻。既然環保局允諾以多元化方式改善現行堆肥廚餘處理方案,亦盼環保局積極推動,讓臺北市廚餘處理能達先進國家水準,因此要求臺北市環保局試行免堆肥技術,以為後來廚餘處理技術升級之依據。(自立晚報2015/4/13)

新聞來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