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4|回復: 0

不種稻 種科學園區 高鐵危機依舊 黃金廊道注定黯淡

[複製鏈接]
總帖子數排名︰28

升級   2.15%

發表於 2012-10-16 14:1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種稻 種科學園區 高鐵危機依舊 黃金廊道注定黯淡
文/ 上下游記者汪文豪 on 2012 年 10 月 16 日 in 搶奪農地相關報導, 系列專題 · 0 篇留言瀏覽人次: 2

本文摘要:不滿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開發許可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15 )在中國時報投書重砲抨擊,並「期待二林園區是最後一個環保與開發的爭議」。但在地層下陷區蓋園區拼經濟,就註定環保與開發的爭議永無休止,更可能使「黃金廊道」淪為空談。



文/上下游記者汪文豪、林慧貞
行政院拼經濟推出「一周一亮點」,上周(10月8日)端出第一道菜「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預計未來八年內投入33億,輔導彰化、雲林地區高鐵沿線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35公里合計約1萬3千公頃的農地轉作「節水型農業」,鼓勵農民從水稻轉作旱作,同時發展休閒農業,以期解決彰雲地層下陷危及高鐵行車安全。
過了三天(10月1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開發許可,理由是認為內政部未考量科學園區過度開發、土地閒置,核准開發將嚴重影響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及公益。
黃金廊道與中科四期轉型低耗水的精密機械園區,兩個計畫看似不相關,其實相互影響。它們都座落在地層下陷嚴重的彰化、雲林地區,它們看似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事實上都是用拼經濟的思維包裝減緩地層下陷的外衣。表裡不一的結果,注定朱敬一「期待二林園區是最後一個環保與開發爭議」落空,地層下陷問題難解,高鐵依舊危機四伏。
失控的園區開發與交通建設 才是地層下陷主因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進行的「由水文地質與地下水關係研析土地利用之方向─彰雲高鐵沿線地區」報告指出,地層下陷的原因,初步可區分為水文地質構造、地面加載,以及超抽地下水等因素造成。尤其高鐵與東西向快速道路興建完竣,以及地表上開發工業區帶來的大型建築物,都會造成地表負荷過重引發地層下陷。
水利署調查彰雲地區地層下陷變化,計算歷年來累積的沉陷量,發現沉陷中心逐漸由沿海向內陸轉移,尤其民國90年以後主要的沉陷中心,集中在彰化縣溪州鄉、溪湖鎮及二林鎮,以及雲林縣的虎尾鎮、土庫鎮及元長鄉。高速鐵路經過彰雲地區正好通過彰化溪州沉陷錐及雲林縣沉陷中心,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衝擊。
這份報告分析,彰雲地區地下水的年總抽水量為10.1億立方米,高鐵所行經這兩縣市沿線鄉鎮的總抽水量,年計為1.16億立方米,約佔11.5%。雖然高鐵沿線地下水使用仍以農業用水為大宗(佔65.1%),但生活及工業等大用戶也佔了34.9%,尤其大用戶抽用地下水的深度較深,是本區域地層下陷的最大威脅。
另外,根據台灣高鐵公司於民國92年至99年間的橋墩監測資料顯示,在彰化縣溪州鄉路段(高鐵里程201K~205K)以及雲林縣虎尾鎮、土庫鎮及元長鄉的路段地層下陷最嚴重。這些路段分別位於高鐵雲林車站特定區、雲林158縣道與高鐵交叉段,以及7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與高鐵的交會處(高鐵里程約214K~240K間,至2010年止最大累積沉陷已達62.4公分)。
水利署的委託報告指出,高鐵在雲林縣土庫鎮與78號快速道路交會路段(里程224K+260~224K+405)地層下陷最嚴重,應該與78號快速道路路堤採取填土的方式施工,導致地表負荷過重所致。

除了大戶超抽地下水與交通建設加重地表負載,水利署委託報告也指出,雖然彰雲高鐵沿線3公里帶寬區域的土地利用,是以農作為主(佔總面積約七成,水稻與旱作各占三成),建築使用土地及交通使用土地只各佔9.24%及6.88%,但高鐵沿線的重要土地開發計畫計有高鐵彰化與雲林車站特定區、中科虎尾基地、彰南科技園區,以及彰南花卉園區特定區,都會加重地表負載而加深地層下陷。
尤其,座落彰化縣溪洲鄉的「彰南科技園區」所在地底下有極深厚的粘土層分佈,若將來廠商進駐開發時在地表上填土整地,都會增加地層下陷量。雖然不致立即影響高鐵行車安全,仍需持續關注。
水利署這份委託報告最後指出,若要減緩彰雲地區地層下陷的問題,除了要「避免大區域、大規模之加載開發行為」,針對嚴重地層下陷區域,制訂高鐵沿線之開發管制法規,目前已編定工業區及特定大用水戶,進行地下水水位及地層下陷的監測計畫。
涵養地下水的水田 背負地層下陷原罪
經濟部水利署的委託報告,指出工業大戶超抽深層地下水與大規模的加載開發行為,是近十年來造成彰雲地區內陸地層下陷的最大威脅,但傳統印象中,水稻一直被視為高耗水的產業,其抽用地下水更被當作彰雲地區地層下陷的主因,農委會推動「黃金廊道」計畫也要推動水稻轉作旱作等「節水農業」,但水田是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嗎?
農委會2006年起即委託台灣大學團隊調查「水田公益機能之評估」,其中為了瞭解水田的空間分布與地層下陷地區的相互關係,特別將彰化及雲林兩縣的水田、旱田及養殖魚塭分布,分別與民國91年平均下陷速率、民國96年平均下陷速率及91~96 年累積下陷量進行套疊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彰化縣大城鄉及芳苑鄉除了沿海地區養殖業分布外,境內的旱田分布面積明顯大於水田,鄰近的二林鎮亦為旱田多於水田的情形,這三個鄉鎮為年平均下陷速率大於3公分的主要發生區域,其累積下陷量均達1公尺以上;同樣位於沿海的伸港鄉、線西鄉、鹿港鎮及福興鄉,也有密集的養殖業分布,但這四個鄉鎮的水田分布範圍甚廣,旱田僅為零星分布,此四鄉鎮並未發生嚴重地層下陷。
在雲林縣部分,嚴重地層下陷地段除沿海各鄉鎮之外,更擴及內陸地區,虎尾鎮、土庫鎮、元長鄉、褒忠鄉、崙背鄉、東勢鄉、麥寮鄉、台西鄉、四湖鄉、口湖鄉、水林鄉、大埤鄉與北港鎮,這十三個鄉鎮的農地利用以旱田佔多數,水田僅零星分布。
若觀察年平均下陷速率與累積下陷量分布,雲林這十三個鄉鎮亦為嚴重地層下陷地區,而且根據雲林地區年平均下陷速率統計資料顯示,民國96年較91年的下陷發生範圍,有移往內陸之趨勢。
要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差別?研究指出,農業灌溉用水所帶來的效益不僅只是生產農作物,對環境維護更具有實質助益,因為除了灌溉農作物,這些用水有一部份也會入滲土壤補注地下水。
根據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由於水稻耕作期間長時間維持湛水狀態,灌溉用水會經由垂直與側向入滲進入地下水體,因此若以彰雲地區每期作稻作的水田用水量以每公頃1萬立方米推估,民國99年水稻田兩期稻作面積所需要的灌溉用水量約9.09億噸,從田間入滲回地下水量為3.93億噸,所占比例為43.2%。
這項研究進一步計算,彰雲地區農業抽取地下水灌溉每年約7.11億立方米,若依照入滲量與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可推算經由灌溉入滲型態回到含水層中之水量,每年最大值應達3.07億立方米,因此農業灌溉用水其抽取地下水部分,相較於工業及民生用水之抽水型態,對於構成地層下陷成因之比例,應相對輕微。
彰雲地區農業抽用地下水多半取自淺層水井,對於地層下陷的影響性遠低於工業用戶。

農委會坦承:農用水不是造成地層下陷主因
農委會推動黃金廊道政策,宣稱要在水源較充裕的新虎尾溪以北,彰化縣竹塘鄉、埤頭鄉、溪洲鄉,以及雲林縣二崙鄉、西螺鎮推動現代化的省水設施,希望能讓灌溉水更有效率地流進每一分田裡利用;在較缺水的雲林縣虎尾鎮、土庫鎮、元長鄉、北港鄉則要輔導農民轉種高粱、玉米、小麥等旱作。
從提升水資源使用效率的角度,黃金廊道的方向並沒有錯,但是若以為廢除水田全部轉作旱作,就可以減緩地層下陷,那無異是杯水車薪。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認為,這個計畫根本是治標不治本,若農民抽取地下水是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為何農民從日據時代就在種田,但最近這幾十年才開始地層下陷?」
農委會灌溉科科長李允中也坦承,農用水井90%抽的是淺層地下水,不是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就算轉旱作,對解決地層下陷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另外一位農委會官員更認為,彰雲地區高鐵沿線3公里地層下陷問題,肇因於交通部當初選址不確實,未深入勘查地質狀況,其次為彰雲地區非法工廠林立,但經濟部水利署總以「目前無法律依據,無法派人進入私人工廠查察非法抽取地下水設施等」藉口,故意轉移焦點,指稱地層下陷是農業過度抽取地下水所致。
監察院99年9月調查報告指出,一般農業用水抽取淺層地下水,只會造成地表淺層地層的壓縮;雲林地層下陷主要來自150米以下的地層壓縮,甚至最大壓縮率範圍皆發生於地表下200-300米深(約佔總壓縮量8成),優先限制或減少深層大量抽水,對減緩地層下陷才具有較好的效果。
農委會官員指出,彰雲地區農民抽取地下水92%在30米以內,97%在60米以內,大部份屬於小口徑、間歇性取水,而且都在需要使用時才抽取,因為抽水需要電費,開鑿費用在10萬元以內,農民才願意負擔,超過的話則無經濟效益。
反之,超過200米的水井開鑿費用很高,往往要100多萬元,農民負擔不起,也沒有需要。因此彰雲平原地下200米的大口徑深水井都是自來水公司、工業用水、水利會深水井所有。但高鐵沿線的水利會深水井已陸續封停,農委會也補助雲林水利會新建安慶圳取水口與灌溉設施,彌補該地區於乾旱季節可能不足的補助水源,如果還將地層下陷歸因於農業用水,「只是交通部與經濟部的推卸之詞」。
他進一步說,高鐵的每座基樁深入地面70米,在離地面60米深的範圍內抽取地下水從事農業生產,對高鐵沿線3公里地層下陷影響甚微。
對於農委會的質疑,水利署則喊冤,一位不願具名的承辦人員表示,水利署也知道深水井才是造成地層下陷的主因,這幾年積極查封,但高鐵公司今年初告訴水利署,淺層地下水的水位變化仍可能會對高鐵墩柱產生衝擊,因為彰雲地區所在的濁水溪平原在豐枯水期的水量差異很大,導致淺層地下水位落差達十多公尺。
這位受訪者進一步說,水利署關注的是彰雲地區整體地層下陷,高鐵則是關注不均勻的地表沉陷對墩柱帶來的影響,所以淺層水井也必須處理。
黃金廊道不種稻改種工業園區地層下陷更無解
既然水利署關注彰雲地區整體地層下陷,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開發,即使轉型為較不耗水的精密機械園區,仍應評估園區開發對地表加重負載而加劇地層下陷的情形。
根據彰化縣政府的彰南科技工業園區開發案簡報,以「中科時代正式來臨」介紹中部地區各主要工業區與科技園區的規劃與發展現況。其中中科彰化基地(二林園區)與雲林基地(虎尾園區)所在的彰化縣二林鎮與雲林縣虎尾鎮,都是近十年來彰雲兩縣市地層下陷的中心,二林鎮更是彰化縣地層下陷面積最大的中心。
至於彰南科技工業園區所在的彰化縣溪州鄉,則是另一處地層下陷中心,其基地位置貼近高鐵沿線,而水利署調查當地地層屬於深厚的粘土層,如果因為建設的關係在地表上填土加載,會造成較大的地層下陷量。
解決彰雲地區地層下陷與高鐵行車安全,如果不能管制失控的工業區、科學園區等開發行為,不能正視水田對於維護環境與減緩地層下陷的價值,而是拿農業當成解決地層下陷的替死鬼,包裝成口號式的「黃金廊道」,這筆債留子孫的環境卡債,終有一天會被老天爺催收而面臨苦果。
參考資料
經濟部水利署「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彰化縣雲林縣
彰南科技工業區選址地點臨近高鐵,恰好也是彰化縣溪州鄉地層下陷中心。(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 台灣群英養豬網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